大疫之后有大变。
在上海,有这样一家医院,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仅用20个小时就搭建起发热留观病房,确保疑似病例“单人单间”;针对留观患者,总结出“氢氧疗+菌疗”的十院方案;创新性组建的大肠癌诊治中心,病理报告5个小时便可出结果;5月8日,开具出上海首张门诊医疗收费电子票据,迈出“告别人工柜台”坚实一步;“分区分级”的防护措施从疫情初期延续到现在,形成常态化……目前,门诊、住院已100%开诊,医院业务量已恢复至同比水平的90%左右。这家医院便是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下称“上海十院”)。
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日常诊疗,上海十院在总结过去和抗疫期间积累的经验的同时复工复诊,凝练出了应对疫期及疫后新秩序的方略。
重构就诊流程 服务优化升级
“我们的确遭遇了疫情的重创,但反过来讲疫情也倒逼我们进行变革,我们的诊疗模式、服务模式、管理模式以及经济运营模式等都发生了改变;过去许多没做成的事情在这次疫情期间也都做成了。”上海十院院长秦环龙如是说道。
新冠肺炎期间,上海十院就对学科的功能定位进行了一些新的安排。3月6日,医院成立了由消化内镜、胃肠外科、病理、手术室等科室共同组成的大肠癌诊治中心并尝试新的诊疗模式。
以往如果某病人高度怀疑大肠癌,要先到内科或者外科找医生开单子,到消化内镜医生处做肠镜,如果发现是阳性,需要做活检病理报告,一般要三天左右才能出结果。病理报告出来后,还需要再找胃肠外科医生重新挂号。
秦环龙说,“现在利用整个医院进行横向资源的打通,实行新的模式,门诊-内镜-病理-手术住院全部实现一体化,病理报告5小时就可以出来,我们一位直肠癌病人从首诊到手术不超过24小时。流程压缩了,病人暴露的机会少了,治疗费用也少了。”据悉,中心至今已累计收治207位病人,从内镜诊断明确到手术后出院平均只要7天时间。
在纵向科室资源整合上,上海十院妇产科日间手术中心也进行了创新,通过“e+快捷诊疗”新模式,病人只要就诊一次,便可完成全部的检查。
此外,在服务模式优化上,上海十院还通过流程重构、互联网+等形式,实现了快速康复流程化、智慧就医全流程服务等方面的突破。
5月8日,上海市首张门诊医疗收费电子票据在上海十院开具。“电子票据是实现全流程智慧就医的关键环节,它的意义不仅在于患者下载、保存和打印‘电子票据’,更有助于门诊住院全流程实现真正的手机操作。”上海十院同时推出了住院电子票据,实现全程移动操作,让病人就诊真正“告别人工柜台”。
其次,借助医院的互联网医院平台,针对有需要手术的病人,上海十院将术前谈话、住院须知等手术前的所有工作全部搬到了线上,通过视频交流将所有事项全部交代透彻,当天病人只需一位家人陪同完成最后签字确认,即可住院手术。
“而且我们有出入院一站式服务中心,病人住院卡办好后,常规的术前检查,包括抽血、B超、CT、胸片等全套检查都在这个区域内完成,大大减少了新冠感染风险。以前主要对外科手术开放,现在内科也在逐步强化中。”
秦环龙指出,医院的复工复产不仅仅是为了医院的建设发展,更重要的是满足老百姓的刚性医疗需求。医院始终坚持围绕疫情常态下,如何减少病人接触新冠感染的风险,来解决病人的诊疗需求,尝试新的诊疗模式、服务模式,这也是对医院精细化管理的重要考量。
改变医生行为 提升内涵质量
“任何时候安全都是底线,在鼓励患者及时就医的同时,医院也做好了充分的防护准备。”
秦环龙表示,疫情期间院内推行的“分区分级”防护已成为医院的常态。具体而言,就是将不同科室按照高、中、低不同的风险程度,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除发热门诊外,包括口腔科、五官科、呼吸科、内镜室、急诊科等被列为高风险科室,医护人员全部是三级防护。麻醉科、血透室、导管室等列为中风险管理科室,防护级别适当。普通外科、心内科、内分泌代谢科等定位为低风险科室,防护级别也相应降低。
“我们既要防止防病治病的过度,也要防止医护人员的模块化,或者说长期疲劳战。随着疫情常态化,医生们意识和行为必须要发生改变。”
秦环龙表示,必须要强化“医生是考核的主体”这一意识,通过落实院科组三级管理、建立临床发展能力考评考核体系、实行组长负责制等举措明确医生主体责任;同时要把结构指标和发展指标的考核赋予更大权重。“比如我们的结构指标,包括业务结构、病种结构、费用结构,更要向治疗结构和经济结构导向。”
举个例子,一个病人原本只是甲状腺瘤,由于疫情防控的常态化,病人嫌麻烦,不愿到医院就诊,过个一两年变成腺癌了,甚至出现淋巴结转移,这时候治疗结构就发生了改变,医生可能要做颈部淋巴结清扫、颈部扩大根治术,难度也加大了。“原本是个慢病,慢病变成慢重症,慢重症变成危重症,医生的诊疗行为发生根本性变化;所以必须要注重治疗结构的变化,不重视,就会造成新的问题。”
院-科-组三级责任制的管理模式,使过去的院-科两级的目标考核责任制发生了明显改变。“过去我们的目标责任制,更多的是考核到科主任,面对疫情常态化的新形势,必须求变创新。”
新冠疫情期间,医院内部的运行体制机制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受疫情影响,医院的经济结构、病种结构都受到了重创,外地病人进不来。要考虑怎样让医院更精细化的运行和高质量发展。”
过去无法用经济行为指导医疗行为,因为二者是分开的,且科室分散。现在可以通过专科经营管理模式,成立经济运营中心,选派专科经营助理,建立“院-科-组”三级分析体系,从预算执行情况、成本收益率、医疗收入结构、收入变动因素、三四级手术术中效益、手术微创率、项目开展率等维度,开展专科经济运营分析。开展全成本核算,深入分析病种成本的结构动因,为绩效评价及医改提供数据支撑,开展病种成本核算,深入分析病种成本与疗效指标、工作负荷、技术水平、费用控制、资源配置和患者结构的合理性,为结构转型提供决策支持。
通过这样一种经济运行改变诊疗模式的方式,在不牺牲公益性的前提下,通过成本经济运行,要求医务人员更加关注病种结构和治疗结构的重要性。
“现在医院也正紧锣密鼓推进DRG+大数据病种组合指数付费。”秦环龙表示,通过一系列的医政管理和经济运行分析,可以促进医疗服务更加注重技术的提升,最终真正实现医院高质量发展。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创新#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