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du
map

盘点:用时最短!中国学者突破100篇CNS生命科学领域成果;高福/饶子和/秦川都大于4篇;上海科技大学及山东农业大学表现出色

2020-07-28 生物探索 生物探索

截止2020月7月27日,中国学者在Cell,Nature 及Science 发表了共计102项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其中新冠肺炎领域占了近一半(共43篇)。iNature系统总结了这些研究成果:

截止2020月7月27日,中国学者在Cell,Nature 及Science 发表了共计102项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其中新冠肺炎领域占了近一半(共43篇)。iNature系统总结了这些研究成果:

按杂志来划分:Cell 发表了30篇,Nature 发表了45篇,Science 发表了27篇;

按是否有合作单位划分:其中有37篇文章由独立的一个通讯单位完成,65篇是多单位共同通讯完成的,其中有27篇是中外多单位共同通讯完成的,38篇是国内多单位共同通讯完成;

按单位来划分(文章数目大于5):中国科学院34篇,清华大学14篇,上海科技大学11篇,复旦大学8篇,中国医学科学院7篇,北京大学6篇,香港大学6篇;

按通讯作者来分(大于3篇CNS):饶子和6篇,秦川6篇,高福5篇,王佑春3篇,邵峰3篇,武桂珍3篇,秦成峰3篇等;

最后,由于文章较多,如有错误,请及时向iNature反映,方便我们进一步纠正。

1.截至2020年7月27日,中国学者在CNS发表了102篇文章,具体的单位列表如下:

2.文章列表如下(红色字体的为新冠领域相关的文章):

3.所有文章解析列表:

【1】2020年1月1日,中国农业大学李云开及密歇根州立大学Liu Jianguo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Assessing progress towa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ver space and tim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开发和测试系统的方法,以量化中国在国家和国家以下各级实现17个SDG的进展。总而言之,这项研究提供了国家和国家以下各级所有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时间可持续性评估。 因此,本文概述的方法对中国的监测工作具有价值。 该方法也可能为分析其他国家以及地方乃至全球层面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进展的时空模式奠定基础。最后,该文章被选为最新一期Nature 的封面文章;

【2】2020年1月15日,同济大学戈宝学及上海科技大学饶子和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Host-mediated ubiquitination of a mycobacterial protein suppresses immunit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宿主E3泛素连接酶ANAPC2(后期促进复合物/环体的核心亚基)与分枝杆菌蛋白Rv0222相互作用,并促进赖氨酸11连接的泛素链对Rv0222的赖氨酸76的附着,从而抑制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总而言之,该研究发现确定了结核分枝杆菌用来抑制宿主免疫力的一种以前未被认识的机制,并提供了与开发针对结核分枝杆菌的有效免疫调节剂有关的见解。

【3】2020年1月15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晓群及北京师范大学吴倩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Decod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hippocampu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使用单细胞RNA测序,并通过测序(ATAC–seq)分析来测定转座酶可接近的染色质,以说明发育中的人类海马的细胞类型,细胞线性,分子特征和转录调控。总而言之,这些数据为了解人类海马的发育提供了蓝图,也为调查相关疾病提供了工具。

【4】2020年1月16日,芝加哥大学何川,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韩大力及同济大学高亚威共同通讯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N6-methyladenosine of chromosome-associated regulatory RNA regulates chromatin state and transcrip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表明在小鼠胚胎干细胞中敲除m6A催化蛋白Mettl3或核识别蛋白Ythdc1会增加染色质的可及性,并以m6A依赖性方式激活转录。该研究发现METTL3在染色体相关的调控RNA(carRNA)上沉积了m6A修饰,包括启动子相关的RNA,增强子RNA和重复RNA。 总的来说,该研究结果表明,carRNA上的m6A可以全局调节染色质状态和转录。

【5】哺乳动物SWI / SNF家族的染色质重塑蛋白BAF和PBAF调节染色质的结构和转录,其突变与癌症有关。2020年1月30日,复旦大学徐彦辉团队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Structure of nucleosome-bound human BAF complex”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获得了3.7?分辨率的核小体结合的人BAF的冷冻EM结构,揭示了核小体被碱基和ATPase模块夹在中间,后者被肌动相关蛋白(ARP)模块桥接。该研究为人类BAF复合物的亚基组织和核小体识别提供了结构上的见识。

【6】选择性靶向CB2的药物有望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炎症和疼痛,同时避免CB1介导的精神副作用。对CB2激活和信号转导的机制了解甚少,但对药物设计至关重要。2020年1月30日,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徐华强等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Cryo-EM Structure of the Human Cannabinoid Receptor CB2-Gi Signaling Complex”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告了绑定到激动剂WIN 55,212-2的人类CB2-Gi信号复合物的冷冻EM结构。3D结构揭示了WIN 55,212-2的结合模式和用于将CB2激动剂与拮抗剂区分开的结构决定簇。具有计算对接结果的进一步结构分析揭示了CB2和CB1之间在受体激活,配体识别和Gi耦合方面的差异。这些发现有望促进针对大麻素系统的药物的发现。

【7】2020年1月30日,上海科技大学刘志杰及华甜共同通讯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Activation and Signaling Mechanism Revealed by Cannabinoid Receptor-Gi Complex Structur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开了大麻素受体CB1和CB2分别处于拮抗状态、中间态及激活态的神秘面纱,对大麻素系统的认知又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同时,该研究还揭示了CB2受体获得高选择性配体的分子机制,为针对CB2的免疫类新药设计提供了更加精确的分子模型和理论基础。

【8】2020年1月30日,北京大学汤富酬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光慧、曲静、美国索尔克(Salk)研究所Juan Carlos Izpisua Belmonte共同通讯在Cell在线发表题为“Single-Cell Transcriptomic Atlas of Primate Ovarian Aging“的研究论文(封面文章),该研究利用高精度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首次绘制了食蟹猴卵巢的单细胞衰老图谱,同时利用人类卵巢细胞研究体系,发现增龄伴随的抗氧化能力的下降是灵长类卵巢衰老的主要特征之一。

【9】福建农林大学张亮生团队题为“The water lily genome and the early evolution of flowering plant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获得了蓝星睡莲的高质量基因组,并通过其基因组与转录组结果展示了早期被子植物的进化特点和特征;同时解析了睡莲的花器官发育和花香花色调控基因,对园艺植物分子育种等应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10】2020年2月3日,复旦大学张永振团队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A new coronavirus associated with human respiratory disease in Chin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告了一名在海鲜市场上工作的患者,该患者于2019年12月26日入住武汉市中心医院,患有严重的呼吸系统综合症,包括发烧,头晕和咳嗽。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样品的基因组RNA测序,鉴定了一种新型的RNA冠状病毒,在此称为为WH-Human-1冠状病毒(也是后面称为的2019-CoV)。对完整病毒基因组(29,903个核苷酸)的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该病毒与一组SARS样冠状病毒最相似(89.1%核苷酸相似性)。2019-nCoV和SARS-CoV RBD结构域之间氨基酸序列的高度相似性和预测的蛋白质结构表明,2019-nCoV可能有效地利用人ACE2作为细胞进入受体,潜在地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传播。2019-nCoV与蝙蝠冠状病毒最密切相关,甚至在nsp7和E蛋白中与Bat-SL-CoVZC45表现出100%的氨基酸相似性。 因此,这些数据表明蝙蝠可能是2019-nCoV的宿主。 但是,由于首次报告该病时市场上有多种动物在出售,因此需要更多的工作来确定2019-nCoV的天然宿主和中间宿主。

【11】2020年2月3日,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所石正丽团队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A pneumonia outbreak associated with a new coronavirus of probable bat origin”的研究论文,该认为蝙蝠才是最有可能的携带2019-nCoV病毒的野生动物。

【12】2020年2月6日,北京大学肖俊宇团队在Science 发表题为“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immunoglobulin M”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道了与J链和pIgR胞外域复合的人IgM Fc区的冷冻电子显微镜结构。IgM-Fc五聚体不对称形成,类似于带有缺失三角形的六边形。IgM-Fc的尾巴包装成淀粉样结构以稳定五聚体。J链封住尾翼组件,并桥接IgM-Fc与pIgR之间的相互作用,该相互作用经历了较大的构象变化,从而与IgM–J复合物接合。 这些结果为IgM的功能提供了结构基础。

【13】2020年2月6日,浙江大学王朗及谷岩共同通讯在Science 发表题为“Microglia mediate forgetting via complement-dependent synaptic elimina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道了健康成年小鼠海马中的小胶质细胞吞噬了突触成分。小胶质细胞的减少或小胶质细胞吞噬作用的抑制可防止遗忘和“印记”细胞的分离。 通过引入CD55抑制补体途径,特别是在engram细胞中,该研究进一步证明了小胶质细胞以补体和活性依赖性方式调节遗忘。此外,小胶质细胞参与神经发生相关和神经发生无关的记忆退化。 在一起,该研究结果表明小胶质细胞依赖补体的突触消除是潜在的遗忘远程记忆的机制。

【14】2020年2月6日,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傅向东及牛津大学Nicholas P. Harberd共同通讯在Science 发表题为“Enhanced sustainable green revolution yield via nitrogen-responsive chromatin modulation in ri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氮状态通过组蛋白的修饰影响染色质功能,在该过程中,转录因子NGR5将PRC2募集到目标基因。这些基因中的一些调控分蘖,例如,随着氮含量的增加,植物将产生更多的分蘖。NGR5由蛋白酶体破坏调节并介导激素信号传导。NGR5水平的增加可以推动水稻分蘖和产量的增加,而无需增加富氮肥料。

【15】2020年2月19日,上海科技大学徐菲,上海交通大学雷鸣和武健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Structural basis of ligand recognition and self-activation of orphan GPR52”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介绍了人类GPR52在无配体和Gs耦合状态下的高分辨率结构。结构表明,细胞外环2占据了正构结合袋,并作为内置的激动剂起作用,赋予GPR523高水平的基础活性。当在没有外部激动剂的情况下将Gs偶联至GPR52时,将达到完全激活状态。该受体还具有配体结合的侧袋。对GPR52的结构和功能的这些见解可以增进我们对其他自激活GPCR的理解,能够鉴定内源和工具配体,并指导靶向GPR52的药物发现工作。

【16】2020年2月19日,清华大学隋森芳院士团队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Structural basis of energy transfer in Porphyridium purpureum phycobilisom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道了来自Porphyridium purpureum的14.7MDa藻胆体的半电子体形状的冷冻电子显微镜结构。该模型揭示了接头蛋白如何影响发色团的微环境,并表明接头蛋白的芳香氨基酸与发色团的相互作用可能是微调发色团能量状态的转移以确保有效单向的关键因素。

【17】2020年2月21日,复旦大学陆路及哈佛大学Mei X. Wu共同通讯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Pulmonary surfactant–biomimetic nanoparticles potentiate heterosubtypic influenza immunit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合成了包裹2',3'-环鸟苷一磷酸-腺苷一磷酸(cGAMP)的肺表面活性剂(PS)-仿生脂质体。佐剂(PS-GAMP)通过模拟病毒感染的早期阶段而不会伴随过度炎症,从而大大增强了流感疫苗诱导的小鼠体液和CD8 + T细胞免疫应答。经PS-GAMP佐剂的H1N1疫苗鼻内免疫后两天,针对远处的H1N1和异型H3N2,H5N1和H7N9病毒,至少维持了6个月的交叉保护,同时维持了肺部驻留记忆CD8 + T细胞。然后在雪貂中验证佐剂的功效:当缺少Sting的肺泡上皮细胞(AEC)或间隙连接被阻断时,体内PS-GAMP介导的佐剂作用被基本消除。因此,AEC在配置异型免疫中起着关键作用。

【18】2020年2月26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神经生物研究所蔡时青及巴斯德研究所江陆斌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Two conserved epigenetic regulators prevent healthy ageing”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让我们看到了实现“健康老龄化”的可能。该研究在秀丽隐杆线虫中的全基因组RNA干扰筛选揭示了衰老的保守的表观遗传负调节蛋白,提示了实现健康衰老的可能方法。

【19】2020年2月27日,NIBS的邵峰及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丁璟珒共同通讯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Structural Mechanism for GSDMD Targeting by Autoprocessed Caspases in Pyroptosi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显示了产生p10产物的特定于位点的caspase-4 / 11自动加工,对于裂解GSDMD和诱导焦亡是必需的和足够的。总而言之,该研究揭示了胱天蛋白酶的前所未有的底物靶向机制。疏水界面为开发对焦磷酸半胱氨酸蛋白酶特异性的抑制剂提供了额外的空间。

【20】2020年2月27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光慧,曲静,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张维绮及Salk研究所Juan Carlos Izpisua Belmonte共同通讯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Caloric Restriction Reprograms the Single-Cell Transcriptional Landscape of Rattus Norvegicus Aging”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跨经历衰老和CR的各种大鼠组织建立了全面的单细胞转录组图谱该研究工作提供了与哺乳动物衰老和CR相关的多组织单细胞转录环境,加深了我们对CR作为强力保护性干预的了解,并揭示了代谢干预如何作用于免疫系统以改变衰老过程。

【21】2020年3月4日,西湖大学周强团队在Science在线发表题为“Structural basis for the recognition of the SARS-CoV-2 by full-length human ACE2”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利用冷冻电镜技术成功解析了此次新冠病毒的受体——ACE2的全长结构,这是世界上首次解析出ACE2的全长结构。

【22】2020年3月5日,中山大学苏士成团队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Complement Signals Determine Opposite Effects of B Cells in Chemotherapy-Induced Immunit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的患者纵向样本中对B细胞异质性进行单细胞解剖,发现ICOSL+ B细胞亚群在化疗后出现。总而言之,该研究表明肿瘤治疗重塑了肿瘤中B细胞,并揭示了补体在B细胞依赖性抗肿瘤免疫中的新作用。 同样重要的是,该研究建议CD55作为增强免疫原性化疗功效的有吸引力的治疗靶标。

【23】2020年3月11日,NIBS邵峰及北京大学刘志博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A bioorthogonal system reveals antitumour immune function of pyroptosi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建立了一个生物正交化学系统,在该系统中,癌症成像探针苯丙氨酸三氟硼酸酯(Phe-BF3)可以进入细胞,使其去甲硅烷基化并“裂解”包含甲硅烷基醚的设计连接子。基于Phe-BF3脱甲硅烷基的生物正交系统是化学生物学的强大工具。该研究在该系统上的应用表明,热解诱导的炎症触发了强大的抗肿瘤免疫力,并且可以与检查点封锁协同作用。

【24】2020年3月11日,清华大学沈晓骅及尹亚飞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U1 snRNP regulates chromatin retention of noncoding RNA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描述了一种随机,诱变耦合,高通量的方法(mutREL-seq)。该研究揭露了U1 snRNP在前体mRNA加工之外的先前未知的作用,并为如何将lncRNAs募集到调节位点以执行与染色质相关的功能提供了分子见解。

【25】2020年3月12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张立新团队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Liquid-Liquid Phase Transition Drives Intra-chloroplast Cargo Sorting”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确定了两个拟南芥锚蛋白STT1和STT2,它们专门介导叶绿体双精氨酸易位(cpTat)途径蛋白到类囊体膜的分选。STT1和STT2通过其C末端锚蛋白域的相互作用形成独特的异二聚体。cpTat底物与STT络合物的N端固有无序区的结合引起液-液相分离。因此,相分离液滴的形成作为叶绿体内蛋白分拣的新机制出现。该研究的发现突出了调节细胞器生物发生的相分离的保守机制。

【26】2020年3月18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及施一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Structural insight into arenavirus replication machiner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告Lassa乳腺病毒(LASV)和Machupo乳腺病毒(MACV)天然状态和启动子绑定形式的聚合酶的近原子分辨率结构。这些发现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RNA病毒复制,并为抗病毒药物设计指明新的候选靶标。

【27】2020年3月20日,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吴蓓丽,赵强,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孙飞及复旦大学Denise Wootten共同通讯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Structural basis of Gs and Gi recognition by the human glucagon receptor”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使用冷冻电子显微镜,确定了与胰高血糖素结合的人胰高血糖素受体(GCGR)的结构以及不同类别的异源三聚体G蛋白,Gs或Gi1。这些结构与药理学数据相结合,为GCGR激活,多效性偶联和G蛋白特异性提供了重要见识。

【28】2020年3月19日,中科院上海生化细胞所曾艺团队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Long-Term Expansion of Pancreatic Islet Organoids from Resident Procr+ Progenitor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在成年小鼠胰腺中鉴定了先前未知的蛋白C受体阳性(Procr +)细胞群体。这些发现表明,成年小鼠胰腺胰岛含有一定数量的Procr +内分泌祖细胞。

【29】2020年3月19日,Nature 杂志在线发表了山东农业大学与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共同完成题为“FERONIA controls pectin- and nitric oxidemediated male–female interac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经过长期努力,成功揭示了被子植物阻止多个花粉管进入胚珠的分子机制。

【30】2020年3月25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严景华及齐建勋共同通讯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basis of SARS-CoV-2 entry by using human ACE2”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利用免疫染色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确定S1 CTD(SARS-CoV-2-CTD)为SARS-CoV-2中与hACE2受体相互作用的关键区域。随后解决了与hACE2结合的SARS-CoV-2-CTD的2.5?晶体结构,该结构揭示了总体上与SARS-CoV RBD(SARS-RBD)相似的受体结合模式。这些数据阐明了病毒的进入和致病机理,并有望激发针对这种新兴病原体的新型靶向治疗。

【31】2020年3月25日,海军军医大学孙颖浩,高旭及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王艇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A genomic and epigenomic atlas of prostate cancer in Asian population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产生并分析了来自中国原发性前列腺癌患者的208份肿瘤组织样品和匹配的健康对照组织的全基因组,转录组和DNA甲基化数据。这些发现强调了在构建疾病综合基因组图谱时纳入种群背景的重要性。

【32】2020年3月25日,清华大学史航及时松海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Centrosome anchoring regulates progenitor properties and cortical forma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在小鼠中显示,将中心体锚定到顶膜可控制皮质RGP的机械性能,从而控制其有丝分裂行为以及皮质的大小和形成。总之,这些结果表明中心体在调节神经祖细胞的特征以及哺乳动物大脑皮层的大小和构型方面的作用。

【33】 2020年3月25日,浙江大学郭国骥及韩晓平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Construction of a human cell landscape at single-cell level”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使用单细胞mRNA测序来确定所有主要人体器官的细胞类型组成,并构建了针对人类细胞景观(HCL)的方案。该研究揭示了尚未被很好表征的许多组织的单细胞层次结构。该研究为人类生物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34】2020年3月25日,厦门大学韩家淮及莫玮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Gut stem cell necroptosis by genome instability triggers bowel inflamma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道SETDB1,组氨酸甲基转移酶介导组蛋白H3在赖氨酸9的三甲基化的缺乏参与IBD的发病机理。

【35】2020年3月26日,香港大学管轶和广西医科大学胡艳玲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Identifying SARS-CoV-2 related coronaviruses in Malayan pangolin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对广西和广东反走私行动中查获的多个穿山甲样本进行检测,并在穿山甲样本中发现了冠状病毒,属于此次新冠病毒的两个亚型,其中一个受体结合域与新冠病毒密切相关。穿山甲冠状病毒的多个谱系及其与SARS-CoV-2的相似性的发现表明,穿山甲应被视为新型冠状病毒出现的可能宿主,该研究再次强调应禁止交易穿山甲等野生动物。

【36】2020年3月30日,清华大学王新泉及张林琦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Structure of the SARS-CoV-2 spike receptor-binding domain bound to the ACE2 receptor”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解析了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受体结合结构域与人受体蛋白ACE2复合物2.45埃的高分辨率晶体结构,准确定位了新冠病毒RBD和受体ACE2的相互作用位点,揭示了受体ACE2特异性介导新冠病毒细胞侵染的结构基础,为治疗性抗体药物开发以及疫苗的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7】2020年3月31日,北京师范大学田怀玉,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杨瑞馥,英国牛津大学Oliver G. Pybus,Christopher Dye及普林斯顿大学Bryan T. Grenfell共同通讯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An investigation of transmission control measures during the first 50 days of the COVID-19 epidemic in Chin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使用独特的数据集,包括病例报告,人员流动和公共卫生干预措施,调查了COVID-19的传播和控制情况。

【38】2020年4月4日,香港大学Chris K. P. Mok及克里普斯研究所Ian A. Wilson共同通讯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A highly conserved cryptic epitope in the receptor-binding domains of SARS-CoV-2 and SARS-CoV”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确定了CR3022的晶体结构(分辨率为3.1?),该抗体是先前从恢复期的SARS患者中分离出的中和抗体,与SARS-CoV-2刺突蛋白(S)的受体结合结构域(RBD)形成复合结构。总的来说,这项研究提供了对SARS-CoV-2抗体识别的分子见解。

【39】2020年4月6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化细胞所陈玲玲团队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Distinct Processing of lncRNAs Contributes to Non-conserved Functions in Stem Cell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告人类和小鼠胚胎干细胞(ESC)中lncRNAs的不同亚细胞定位。与mESCs相比,在hESCs的细胞质中定位的lncRNA的比例明显更高。事实证明,这对于hESC多能性很重要。 这些发现表明,lncRNA加工和定位是功能快速发展的先前未被充分认识的因素。

【40】2020年4月8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辛秀芳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何胜洋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A plant genetic network for preventing dysbiosis in the phyllospher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构建了“人工合成微生物群”,并通过细菌16S rRNA基因和基因组测序、“无菌植物培养系统”等实验明确了突变体植物的叶际微生群由“正常”变为“失衡且对植物有害”(dysbiotic)的状态并导致叶片发生类似病害的表型。对植物微生物群稳态机制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将来设计和改变植物微生物群落结构,从而改善植物生长和抗逆等性状,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服务。

【41】2020年4月8日,清华大学葛亮团队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A Translocation Pathway for Vesicle-Mediated Unconventional Protein Secre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了一条调节小泡进入和无信号肽货物分泌的易位途径。该研究将TMED10鉴定为许多无信号肽货物分泌及囊泡进入的蛋白质通道。

【42】2020年4月8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神经所杨辉及周海波共同通讯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Glia-to-Neuron Conversion by CRISPR-CasRx Alleviates Symptoms of Neurological Disease in Mice”的研究论文,该项研究通过运用最新开发的RNA靶向CRISPR系统CasRx特异性地在视网膜穆勒胶质细胞中敲低Ptbp1基因的表达,首次在成体中实现了视神经节细胞的再生,并且恢复了永久性视力损伤模型小鼠的视力。该研究将为未来众多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一个新的途径。

【43】2020年4月8日,,由浙江大学、青岛大学、中国台湾地区中国医药大学以及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合作,吕志民,洪明奇,Xu Daqian共同通讯在Nature杂志上在线发表了题为“The gluconeogenic enzyme PCK1 phosphorylates INSIG1/2 for lipogenesi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显示在人类肝细胞癌(HCC)细胞中激活的AKT在Ser90处磷酸化胞浆磷酸烯醇丙酮酸羧激酶1(PCK1)(糖异生中的限速酶)。该研究发现突出了PCK1的蛋白激酶活性在SREBPs激活,脂肪形成和HCC发生中的重要性。

【44】2020年4月8日,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陈化兰,步志高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武桂珍共同通讯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Susceptibility of ferrets, cats, dogs, and other domesticated animals to SARS–coronavirus 2”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调查了雪貂和与人类密切接触的动物对SARS-CoV-2的易感性。结果表明,新冠病毒在狗、猪、鸡和鸭子中的复制能力很差,但在雪貂和猫身上能有效复制。该研究还发现,新冠病毒可通过呼吸道飞沫在猫之间传播。目前仍不明确猫能否将病毒传染给人类,因此猫主人尚无需恐慌。

【45】2020年4月9日,上海科技大学饶子和,杨海涛及中科院上海药物所蒋华良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Structure of Mpro from COVID-19 virus and discovery of its inhibitor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解析了新型冠状病毒关键药物靶点——主蛋白酶(Mpro)的高分辨率三维空间结构,并综合利用三种不同的药物发现策略,找到针对新冠病毒的潜在药物。

【46】2020年4月10日,西安交通大学黄强,杜克大学Xiling Shen及麻省理工学院Rudolf Jaenisch共同通讯在Science在线发表题为“Intravital imaging of mouse embryo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该研究开发了可植入的窗口,用于对从E9.5到出生的小鼠胚胎进行成像。 该可移动的活体窗口允许进行操作和高分辨率成像。 这项技术可以与各种组织操作和显微镜方法相结合,以前所未有的时空分辨率研究发育过程。

【47】2020年4月9日,山东农业大学孔令让团队在Science 发表题为“Horizontal gene transfer of Fhb7 from fungus underlies Fusarium head blight resistance in wheat”的研究论文,成功克隆了来源于长穗偃麦草的抗赤霉病主效基因Fhb7。

【48】2020年4月10日,清华大学饶子和,娄智勇及上海科技大学王权共同通讯在Science 题为“Structure of the 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 from COVID-19 viru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告了SARS-Cov-2辅助因子nsp7和nsp8与全长nsp12的cryo-EM结构,分辨率为2.9埃。

【49】2020年4月16日,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柯昌文(广东省公共卫生研究院为第一单位)及牛津大学Oliver G Pybus共同通讯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Genomic epidemiology of SARS-CoV-2 in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结合了宏基因组测序和平铺扩增子方法,从广东受感染的个体中产生了53个基因组。流行病学和系统发育分析相结合的结果表明,尽管由于大流行初期病毒遗传变异低,但系统发育聚类尚不确定。该研究结果表明,假定的本地传输链的时间,规模和持续时间受到国家出行限制以及该省大规模密集监视和干预措施的约束。尽管取得了这些成功,但随着从其他国家进口的病例数量的增加,仍需要在广东进行COVID-19监视。

【50】2020年4月17日,浙江万里学院葛楚天及杜克大学Blanche Capel等人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Temperature-dependent sex determination is mediated by pSTAT3 repression of Kdm6b”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建立了温度与Kdm6b转录调控之间的因果关系。该研究显示,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在温暖的雌性产生温度下被磷酸化,与Kdm6b基因座结合,并抑制Kdm6b转录,从而阻断了雄性途径。Ca2 +的流入(STAT3磷酸化的介体)在雌性温度下升高,并充当STAT3激活的温度敏感调节剂。

【51】2020年4月16日,NIBS的邵峰团队在Science在线发表题为“Granzyme A from cytotoxic lymphocytes cleaves GSDMB to trigger pyroptosis in target cell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道自然杀伤细胞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通过细胞焦亡杀死gasdermin B(GSDMB)阳性细胞。这项研究建立了gasdermin介导的细胞焦亡作为一种杀伤淋巴细胞的细胞毒性机制,可以增强抗肿瘤免疫力。

【52】2020年4月16日,北京大学张泽民,申占龙,安进公司的 Xin Yu及Jackson G. Egen共同通讯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Single-Cell Analyses Inform Mechanisms of Myeloid-Targeted Therapies in Colon Cancer”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对来自结直肠癌患者的免疫和基质细胞群进行了scRNA-seq分析,确定了特定的巨噬细胞和常规树突状细胞(cDC)亚群是肿瘤微环境中细胞串扰的关键介体。

【53】2020年4月22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柳红/许叶春,上海科技大学杨海涛及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所张磊砢共同通讯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Structure-based design of antiviral drug candidates targeting the SARS-CoV-2 main proteas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设计并合成了两种针对 Mpro的先导化合物(11a和11b)。两者均表现出优异的抑制活性和有效的抗SARS-CoV-2感染活性。SARS-CoV-2 Mpro与11a或11b形成复合物的X射线晶体结构均以1.5分辨率测定,表明11a和11b的醛基共价键合到Mpro的Cys145。两种化合物在体内均显示出良好的PK特性,而11a的毒性也较低,表明这些化合物是有前途的候选药物。

【54】2020年4月23日,上海科技大学,南开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伯明翰大学等多单位合作,饶子和,王权,李俊及Gurdyal S. Besra及共同通讯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Structures of cell wall arabinosyltransferases with the anti-tuberculosis drug ethambutol”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确定了分枝杆菌EmbA-EmbB和EmbC-EmbC配合物在其糖基供体和受体底物以及乙胺丁醇存在下的冷冻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晶体结构。该研究工作为理解生化功能和抑制阿拉伯糖基转移酶以及开发新的抗结核药物提供了结构基础。

【55】2020年4月24日,上海科技大学Raymond C. Stevens及密歇根大学Roger D. Cone共同通讯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Determination of the melanocortin-4 receptor structure identifies Ca2+ as a cofactor for ligand binding”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解析人源黑皮质素-4-受体(MC4R)与环形多肽配体SHU9119复合物2.8埃分辨率的晶体结构。该研究首次观察到功能性Ca2+与GPCR的结合模式,发现Ca2+有助于稳定受体-候选药物复合物,并使内源性激动剂α-黑素细胞刺激激素的亲和力和效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56】2020年4月25日,澳门科技大学,四川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等多机构联手合作,张康,王光宇,林天歆,何健行,李为民作为通讯在Cell在线发表题为“Clinically Applicable AI System for Accurate Diagnosis,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s and Prognosis of COVID-19 Pneumonia Using Computed Tomograph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使用来自4154名患者的大型计算机断层扫描(CT)数据库,开发了可以诊断新冠肺炎并将其与其他常见肺炎和正常对照区分开的AI系统。AI系统可以帮助放射科医生和医生进行快速诊断,尤其是在医疗系统超负荷的情况下。该研究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提供了此AI系统,以协助临床医生应对COVID-19。

【57】2020年4月27日,武汉大学,复旦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上海环境监测中心,香港中文大学等多机构合作,陈宇,蓝柯,阚海东,伏晴艳,何建辉,宁治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Aerodynamic analysis of SARS-CoV-2 in two Wuhan hospital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结果表明,室内通风,开放空间,对防护服进行消毒以及对厕所区域的正确使用和消毒可以有效地限制气溶胶中SARS-CoV-2 RNA的浓度。未来的工作应探索雾化病毒的传染性。

【58】2020年4月29日, 清华大学祁海、上海科技大学胡霁、清华大学钟毅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Brain control of humoral immune responses amenable to behavioural modula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了第一条由神经信号传递(非内分泌激素介导)的中枢神经对适应性免疫应答进行调控的解剖学明确的通路,该研究揭示了大脑对适应性免疫的控制,并提出了通过行为干预增强免疫能力的可能性。

【59】2020年4月29日,南方科技大学郭红卫团队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Plant 22-nt siRNAs mediate translational repression and stress adapta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告鉴定和表征一组由植物中的DICER-LIKE 2(DCL2)蛋白产生的内源性22个核苷酸的siRNA。该研究揭示了22个核苷酸的siRNA的独特特性,并揭示了它们在植物适应环境胁迫中的重要性。

【60】2020年4月29日,复旦大学,湖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美国东北大学等多机构共同合作,余宏杰及Marco Ajelli共同通讯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Changes in contact patterns shape the dynamics of the COVID-19 outbreak in Chin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提供了证据,表明在武汉和上海实施的干预措施以及由此产生的人类行为变化极大地减少了日常接触,从根本上减少了与家庭互动的机会, 这大大减少了SARS-CoV-2的传播。

【61】2020年4月29日,香港中文大学贾建民团队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Population flow drives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COVID-19 in Chin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使用基于手机数据,开发了一个时空“风险源”模型,该模型利用人口流量数据不仅可以预测确诊病例,而且可以在早期识别出高传播风险地区。该模型产生了一个基准趋势和一个指数,用于评估不同地区随时间推移的COVID-19社区传播风险。任何国家的政策制定者都可以使用这种方法来获得可用数据,以进行快速,准确的风险评估,并在持续爆发之前计划有限资源的分配。

【62】2020年5月1日,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徐华强,许叶春,浙江大学张岩及清华大学张抒扬共同通讯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Structural basis for inhibition of the 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 from SARS-CoV-2 by remdesivir”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确定了SARS-CoV-2 RdRp复合物的自然形式或与模板引物RNA和抗病毒药物Remdesivir的两个冷冻EM结构。该结构为病毒RNA复制的工作机制提供了重要的见识,并为对抗病毒感染的药物设计提供了合理的模板。

【63】2020年5月4日,复旦大学,南安普敦大学,武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哈佛医学院等多机构合作,赖圣杰,余宏杰及Andrew J. Tatem等人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Effect of non-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s to contain COVID-19 in China“的研究论文,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采取的积极、强有力的综合性非药物性干预措施,在全国不同地区均取得显著的防控效果,有效地阻断了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遏制了疫情的进一步扩散,为全球新冠病毒的防控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各国应借鉴中国经验,积极制定、采取并及时调整非药物性干预策略,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对健康、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64】2020年5月6日,中科院生物物理所薛愿超团队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RIC-seq for global in situ profiling of RNA–RNA spatial interaction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将RNA结合蛋白介导的邻近连接与深度测序偶联,报道了一种用于分子内和分子间RNA-RNA相互作用的整体概况分析的RNA原位构象测序(RIC-seq)技术。该技术不仅概括了已知的RNA二级结构和三级相互作用,而且还促进了人类细胞中RNA的三维(3D)相互作用图的生成。该研究证明了RIC-seq在发现RNA的3D结构,相互作用和调控作用方面的强大功能和适用性。

【65】2020年5月6日,中国医学科学院秦川,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张严峻,科兴控股生物技术有限公尹卫东,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祥喜,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李长贵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卢金星共同通讯在Science在线发表题为”Rapid development of an inactivated vaccine candidate for SARS-CoV-2“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开发了纯化的灭活SARS-CoV-2病毒候选疫苗(PiCoVacc),该疫苗可在小鼠,大鼠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中诱导SARS-CoV-2特异性中和抗体。这些数据支持针对人类的SARS-CoV-2疫苗的快速临床开发。

【66】2020年5月7日,华南农业大学肖立华,沈永义及广州动物园陈武共同通讯在Nature 发表题为“Isolation of SARS-CoV-2-related coronavirus from Malayan pangolin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从马来亚穿山甲中分离出的一种冠状病毒在E,M,N和S基因中分别与SARS-CoV-2具有100%,98.6%,97.8%和90.7%的氨基酸同一性。特别地,穿山甲-CoV的S蛋白内的受体结合结构域实际上与SARS-CoV-2的受体结合结构域相同,具有一个非关键氨基酸差异。比较基因组分析的结果表明,SARS-CoV-2可能源自穿山甲-CoV-样病毒与蝙蝠-CoV-RaTG13-样病毒的重组。在分析的25种马来亚穿山甲中有17种检测到了穿山甲冠状病毒。被感染的穿山甲显示出临床症状和组织学变化,并且抗穿山甲-CoV的循环抗体与SARS-CoV-2的S蛋白反应。穿山甲中与SARS-CoV-2高度相关的冠状病毒的分离表明它们有潜力充当SARS-CoV-2的中间宿主。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野生动植物贸易,则新发现的冠状病毒可能对公共健康构成威胁。

【67】2020年5月7日,北京协和医学院秦川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武桂珍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The pathogenicity of SARS-CoV-2 in hACE2 transgenic mi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使用感染SARS-CoV-2的hACE2转基因小鼠研究病毒的致病性。在感染SARS-CoV-2的hACE2小鼠中观察到了体重减轻和病毒在肺中复制。典型的组织病理学是间质性肺炎,肺泡间质中大量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肺泡腔内巨噬细胞聚集。在支气管上皮细胞,肺泡巨噬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中观察到病毒抗原。在具有SARS-CoV-2感染的野生型小鼠(没有转hACE2的小鼠)中未发现该现象。该研究阐明了hACE2小鼠中SARS-CoV-2的致病性,并满足了Koch的假设,该小鼠模型可促进针对SARS-CoV-2的疗法和疫苗的开发。

【68】2020年5月7日,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张政,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Ido Amit及法国巴斯德研究所Benno Schwikowski共同通讯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Host-viral infection maps reveal signatures of severe COVID-19 patient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介绍了一种称为Viral-Track的新计算工具,该工具旨在使用直接映射策略系统地扫描生理病毒感染的scRNA-seq数据中的病毒RNA。该研究分析显示,SARS CoV-2病毒对重症患者的免疫系统具有巨大影响,与轻症相比,发现SARS-CoV-2主要感染上皮和巨噬细胞亚群。此外,Viral-Track在其中一名重症患者中检测到人间肺炎病毒的意外合并感染。这项研究将Viral-Track建立为剖析病毒感染机制的广泛适用工具,包括鉴定病毒诱发的病理学所涉及的细胞和分子特征。

【69】2020年5月13日,高福、高峰,刘磊及吴燕共同通讯在Science 上发表题为:A noncompeting pair of human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block COVID-19 virus binding to its receptor ACE2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了两种人抗新冠病毒的单克隆抗体可以与细胞受体ACE2结合,并具有不同的抗原表位。小鼠实验表明,这两种抗体可以有效降低受感染小鼠肺部的新冠病毒滴度。这些研究结果强调了以抗体为基础的治疗方法应用于对抗COVID-19大流行的前景,并为合理的疫苗设计提供了结构基础。

【70】2020年5月14日,香港大学Malik Peiris团队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Infection of dogs with SARS-CoV-2"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使用定量RT-PCR,血清学,病毒基因组测序以及在一只狗中分离出病毒,发现香港有十五只狗中的2只被SARS-CoV-2感染。证据表明,这是SARS-CoV-2人对动物传播的实例。尚不清楚受感染的狗是否可以将病毒传播给其他动物或传播给人类。

【71】2020年5月14日,香港大学Hui-Ling Yen团队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Pathogenesis and transmission of SARS-CoV-2 in golden hamster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表明金色叙利亚仓鼠中的SARS-CoV-2感染类似于轻度感染人类的特征,这又增加一种动物模型进行研究新冠病毒的发病机理及致病机制。

【72】2020年5月17日,北京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军事医学科学院及协和医学院联手合作,谢晓亮,秦成峰,秦川及金荣华共同通讯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Potent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against SARS-CoV-2 identified by high-throughput single-cell sequencing of convalescent patients’ B cell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表明可以通过高通量单B细胞测序有效地发现人中和抗体,以应对大流行性传染病。

【73】2020年5月20日,上海交通大学陈赛娟,Wang Shengyue及复旦大学卢洪洲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Viral and host factors related to the clinical outcome of COVID-19”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数据为病毒和宿主因素在疾病机制中发挥的各自作用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并强调了早期干预治疗的重要性。

【74】2020年5月20日,暨南大学刘兵,兰雨及南洋理工大学Florent Ginhoux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Deciphering human macrophage development at single-cell resolu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从Carnegie第11至23阶段的人类胚胎中分离了CD45 +造血细胞,并通过单细胞RNA测序对它们进行了转录组分析,然后对 CD45+CD34+CD44+ 卵黄囊来源的髓样偏向祖细胞进行功能表征( YSMPs)。该研究的数据代表了人类胚胎发生过程中早期巨噬细胞发育的时空动力学的全面表征,为人类TRMs的发育和功能的未来研究提供了参考。

【75】2020年5月21日,中科院武汉病毒所石正丽及杨兴娄共同通讯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Pathogenesis of SARS-CoV-2 in transgenic mice expressing human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2”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成功开发了SARS-CoV-2 hACE2转基因小鼠(在C3B6小鼠中为HFH4-hACE2)感染模型。感染的小鼠产生典型的间质性肺炎和病理,与COVID-19患者相似。病毒定量显示肺是感染的主要部位,尽管在某些小鼠的眼睛,心脏和大脑中也可以发现病毒RNA。从感染的肺和脑组织中分离出全基因组序列中与SARS-CoV-2相同的病毒。最后,该研究表明预先暴露于SARS-CoV-2可以保护小鼠免受严重的肺炎的侵害。总而言之,该结果表明,hACE2小鼠将成为测试潜在疫苗和治疗剂的有价值的工具。

【76】2020年5月22日,上海科技大学饶子和、王权及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龚鹏共同通讯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Structural basis for RNA replication by the SARS-CoV-2 polymeras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解析了RNA聚合酶及其辅助因子与RNA和抗病毒候选药物瑞德西韦复合体2.9 ?的三维结构,揭示了新型冠状病毒聚合酶复合体催化过程中“转位前”和“转位后”两个生理状态的构象特征。

【77】2020年5月26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安徽大学等多机构强力合作,高福,严景华,袁志明,王奇慧及王福生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A human neutralizing antibody targets the receptor binding site of SARS-CoV-2”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告了从恢复期的COVID-19患者中分离出2种特异性人单克隆抗体(MAb)。CA1和CB6在体外对SARS-CoV-2具有强效的特异性中和活性。 此外,CB6在预防和治疗方面均抑制了恒河猴的SARS-CoV-2感染。 进一步的结构研究表明,CB6识别与SARS-CoV-2受体结合域(RBD)中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结合位点重叠的表位,从而通过空间位阻和直接界面干扰病毒/受体相互作用, 该结果表明CB6值得进一步的临床转化研究。

【78】2020年5月26日,深圳第三人民医院,南方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广州医科大学等多机构强力合作,张政,王新泉及张林琦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Human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elicited by SARS-CoV-2 infec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告了来自8个SARS-CoV-2感染个体的单个B细胞的206 RBD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分离和表征。这些发现表明抗RBD抗体是病毒物种特异性抑制剂。此处鉴定的抗体可能是SARS-CoV-2临床干预措施开发的候选抗体。

【79】2020年5月28日,温州医科大学,西湖大学等多机构合作(温州医科大学为第一单位),郭天南,陈海啸等人共同通讯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Proteomic and Metabolomic Characterization of COVID-19 Patient Ser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对46个COVID-19和53个对照个体的血清进行了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分析。总之,该研究揭示了重症COVID-19患者血清中特征性蛋白质和代谢产物的变化,可用于选择潜在的血液生物标志物以进行严重程度评估。

【80】2020年6月6日,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协和医学院及北京大学等多单位合作,高福,秦川,谭文杰,娄智勇,李长贵,武桂珍,徐苗及杨晓明共同通讯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Development of an inactivated vaccine candidate, BBIBP-CorV, with potent protection against SARS-CoV-2”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告了灭活的SARS-CoV-2疫苗候选物(BBIBP-CorV)的中试规模,该疫苗在小鼠,大鼠,豚鼠,兔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食蟹猴和猕猴)中诱导高水平的中和抗体滴度 ,提供针对SARS-CoV-2的保护。 使用2μg/剂量的BBIBP-CorV进行的两次剂量免疫为猕猴提供了针对SARS-CoV-2气管内攻击的高效保护,而没有可检测到的抗体依赖性增强感染。 此外,BBIBP-CorV对疫苗生产显示出高效率和良好的遗传稳定性。 这些结果支持在临床试验中进一步评估BBIBP-CorV。

【81】2020年6月10日,广州医科大学赵金存,爱荷华大学Stanley Perlman及Paul B. McCray Jr.共同通讯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Generation of a Broadly Useful Model for COVID-19 Pathogenesis Vaccination, and Treatment”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复制缺陷型腺病毒(Ad5-hACE2)外源递送人ACE2开发了小鼠模型。总之,该研究描述了一种具有广泛和直接实用性的鼠模型,以研究COVID-19的发病机理,并评估新的疗法和疫苗。

【82】2020年6月11日,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研究所李家洋及王冰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of strigolactone signalling in Arabidopsi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使用合成的独脚金内酯鉴定了拟南芥中的401 独脚金内酯响应基因,并显示这些植物激素主要通过转录激活BRANCHED 1,TCP DOMAIN蛋白质1和ANTHOCYANIN PIGMENT 1来调节枝条,叶片形状和花色苷积累基因。该研究发现SMXL6靶向拟南芥基因组中的729个基因,并通过直接与其启动子结合来抑制SMXL6,SMXL7和SMXL8的转录,表明SMXL6作为一种自动调节的转录因子,可维持独脚金内酯信号的稳态。这些发现揭示了一种意想不到的机制,激素信号传导的转录阻遏物可通过该机制直接识别DNA并调节高等植物中的转录。

【83】2020年6月11日,中山大学宋尔卫及苏士成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DNA of 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 promotes cancer metastasis via CCDC25”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显示。NETs在乳腺癌和结肠癌患者的肝转移中富集,而血清NETs可以预测早期乳腺癌患者肝转移的发生。研究人员将跨膜蛋白CCDC25识别为癌细胞上的NET-DNA受体,该受体可感知细胞外DNA,并随后激活ILK-β-parvin途径来增强细胞运动性。临床上,显示CCDC25在原发性癌细胞上的表达与患者预后差有关。总体而言,该研究描述了介导NET依赖性转移的跨膜DNA受体,并建议靶向CCDC25可能是预防癌症转移的有吸引力的治疗策略。

【84】2020年6月11日,中山大学黄炳培及伦敦玛丽皇后大学Kairbaan M. Hodivala-Dilke共同通讯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Cancer Burden Is Controlled by Mural Cell-β3-Integrin Regulated Crosstalk with Tumor Cell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表明壁细胞通过丢失β3-整合素表达,从而通过FAK-HGFR-Akt-NF-κB途径增强信号传导并增加CCL2介导的旁分泌信号,可以通过肿瘤细胞富集的MEK1和ROCK2信号来增加肿瘤负荷, 不影响肿瘤血管数量或功能的途径。总而言之,壁细胞不是简单的血管支持细胞,而是通过β3-整联蛋白,可以通过壁细胞衍生的旁分泌信号调节肿瘤的生长。研究数据为壁细胞β3-整合素的作用提供了原理证明,并阐明了肿瘤生长控制的机制。

【85】2020年6月17日,Cell 杂志在线发表了来自中科院遗传发育所田志喜/梁承志课题组合作题为“Pan-Genome of Wild and Cultivated Soybean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公布了大豆的泛基因组,有助于促进大豆的进化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

【86】2020年6月2号,中山大学的李勃兴实验室和纽约大学的Richard W. Tsien(钱永佑)实验室共同通讯在Cell 在线发表文章“Neuronal Inactivity Co-opts LTP Machinery to Drive Potassium Channel Splicing and Homeostatic Spike Widening”,发现了兴奋性稳态可塑性的分子机制,为这个假说环路提供了完整的实证。

【87】2020年6月22日,军事医学科学院,西湖大学及清华大学联手合作,陈薇,周强及李建民共同通讯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A neutralizing human antibody binds to the N-terminal domain of the Spike protein of SARS-CoV-2”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从十名恢复期的COVID-19患者中分离并鉴定了单克隆抗体(mAb)。 从这些研究中获得的信息可用于开发针对SARS-CoV-2的基于结构的疫苗设计。

【88】2020年6月23日,南方医科大学徐洋、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王磊及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杭州研究院王谦共同通讯(南方医科大学为第一单位)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Developing Covalent Protein Drugs via Proximity-Enabled Reactive Therapeutic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告了一种接近启用反应性疗法(PERx)的方法来产生共价蛋白药物。PERx应该提供一种通用平台技术,用于将各种相互作用的蛋白质转化为共价结合物,实现针对生物学研究的特定共价蛋白质靶向,以及常规非共价蛋白质药物无法达到的治疗能力。

【89】2020年6月25日,上海交通大学第九人民医院雷鸣及武健共同通讯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Structural insight into precursor ribosomal RNA processing by ribonuclease MRP”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介绍了酿酒酵母RNase MRP全酶及与包含A3切割位点的ITS1片段的复合物的冷冻电子显微镜(EM)结构。这些结构与生化研究相结合,揭示了蛋白质和RNA亚基的共同进化已将RNase MRP转化为独特的核糖核酸酶,该酶通过识别短而松散定义的共有序列来处理单链RNA。这种广泛的底物特异性表明RNase MRP可能具有无数但未被识别的底物,这些底物可能在各种细胞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

【90】2020年6月28日,中国科学院,海南医学院,协和医学院等多单位合作,高福,秦川,严景华及戴连攀共同通讯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A universal design of betacoronavirus vaccines against COVID-19, MERS and SAR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描述了克服此限制的MERS-CoV RBD的二聚体形式。与常规单体形式相比,RBD-二聚体显著提高了中和抗体(NAb)的效价,并保护了小鼠免受MERS-CoV感染。晶体结构显示RBD-二聚体完全暴露了双重受体结合基序,这是NAbs的主要靶标。结构指导的设计进一步产生了稳定的RBD-二聚体形式,即串联重复单链(RBD-sc-二聚体),保留了疫苗效力。该研究推广了这种策略来设计针对COVID-19和SARS的疫苗,从而将NAb滴度提高了10-100倍。RBD-sc-二聚体在中试规模生产中获得了高产量,为进一步的临床开发提供了支持。免疫原设计框架可以普遍应用于其他β-CoV疫苗,以应对新出现的威胁。

【91】2020年7月1日,上海科技大学刘志杰及华甜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Structural basis of CXC chemokine receptor 2 activation and signalling”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告白细胞介素8(IL8,也称为CXCL8)激活的人类CXC趋化因子受体2(CXCR2)与Gi蛋白复合的冷冻电子显微镜结构,以及设计的变构拮抗剂结合的CXCR2晶体结构。该研究结果揭示了CXCL8和CXCR2之间以及CXCR2–Gi蛋白相互作用的独特的结合模式。对CXCR2的非活跃状态和活跃状态的进一步结构分析揭示了一个独特的激活过程以及趋化因子受体的竞争性小分子拮抗作用。此外,本研究为内源性蛋白质分子如何激活G蛋白偶联受体(GPCR)提供了新见解,这将有助于针对趋化因子系统的疗法的合理开发,以获得更好的药理作用。

【92】2020年7月3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动物实验研究所秦川团队在Science 发表题为“Primary exposure to SARS-CoV-2 protects against reinfection in rhesus macaques”的研究论文,该结果表明,原发性SARS-CoV-2感染可以防止随后的暴露,这对疾病的预后和疫苗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93】2020年7月9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谭敏佳、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肖汀、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贺福初、上海交通大学李婧以及军事医学研究院、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汪宜共同通讯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Integrative Proteomic Characterization of Human Lung Adenocarcinom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对103例中国患者的LUAD进行了全面的蛋白质组学分析。蛋白质组学,磷酸化蛋白质组学,转录组和全外显子组测序数据的综合分析显示了癌症相关的特征,例如肿瘤相关的蛋白质变体,独特的蛋白质组学特征以及早期患者或具有EGFR和TP53突变的患者的临床结局。该研究的综合蛋白质组学分析可以更全面地了解LUAD的分子结构,并为更精确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机会。

【94】2020年7月15日,清华大学李海涛及耶鲁大学医学院Andrew Z. Xiao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N6-methyladenine in DNA antagonizes SATB1 in early development”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显示N6-mA在早期发育的细胞命运转变过程中,在改变表观遗传格局方面具有关键作用。总体而言,该研究发现证明了SATB1通过N6-mA发挥功能的出乎意料的分子机制,并揭示了DNA修饰,DNA二级结构与早期胚胎发育中大染色质域之间的联系。

【95】2020年7月17日,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王佑春及黄维金共同通讯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The impact of mutations in SARS-CoV-2 spike on viral infectivity and antigenicit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观察了80个变体和26个糖基化位点的修饰性,以期对康复期患者的中和抗体和血清的感染性和反应性。D614G以及同时包含D614G和另一个氨基酸变化的几个变体,更具感染性。大多数在受体结合结构域具有氨基酸变化的变体感染力较小,但包括A475V,L452R,V483A和F490L的变体对某些中和抗体产生抗性。此外,大多数糖基化缺失的感染性较小,而同时缺失N331和N343糖基化则大大降低了感染力,这表明糖基化对于病毒感染性的重要性。有趣的是,N234Q对中和抗体具有明显的抗性,而N165Q变得更加敏感。这些发现可能对疫苗和治疗性抗体的开发有价值。

【96】2020年7月16日,华中科技大学邬堂春,王超龙及哈佛大学Xihong Lin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Reconstruction of the full transmission dynamics of COVID-19 in Wuha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基于32583例实验室确诊病例,使用建模方法在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3月8日的五个事件和干预标志的五个时期内重构了COVID-19的动态过程。考虑到症状前的传染性,确诊率,传播率和人口流动,该研究确定了暴发的两个关键特征:高隐蔽性和高传播性。该研究估计在3月8日之前尚未确定感染的87%(下限为53%),可能包括无症状和轻度症状的病例。爆发初期的基本繁殖数R0为3.54,远高于SARS和MERS。该研究观察到多管齐下的干预措施对控制暴发,将繁殖指数减少到0.28,通过这些积极控制,截至在2020年3月8日,武汉市的新冠感染率下降达96%。这些结果为持续监控和干预以最终遏制COVID-19爆发提供了重要意义。

【97】2020年7月23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及军事医学科学院等多单位合作,饶子和,王祥喜,秦成峰,王佑春及谢良志共同通讯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Structural basis for neutralization of SARS-CoV-2 and SARS-CoV by a potent therapeutic antibod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道了一种人源化单克隆抗体H014,通过与S受体结合域(RBD)结合,可有效中和SARS-CoV-2假病毒和SARS-CoV假病毒以及真实的SARS-CoV-2。重要的是,在hACE2小鼠模型中,H014的给药可降低感染肺部的SARS-CoV-2滴度,并预防肺部感染。与H014 Fab片段复合的SARS-CoV-2 S三聚体的Cryo-EM表征揭示了一种新颖的构象表位,仅当RBD处于开放构象时才可接近。生化,细胞,病毒学和结构研究表明,H014阻止SARS-CoV-2附着于其宿主细胞受体。可用的针对SARS-CoV和SARS-CoV-2的中和抗体的表位分析揭示了广泛的交叉保护性表位。该研究结果突出了基于抗体的治疗性干预措施在COVID-19治疗中的关键作用。

【98】2020年7月22日,浙江大学张岩、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谢欣以及山东大学于晓和孙金鹏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Structural basis of GPBAR activation and bile acid recogni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利用单颗粒冷冻电镜重构技术解析了胆汁酸受体GPBAR在合成配体P395以及胆汁酸类似物INT-777作用下与Gs蛋白三聚体形成的复合物的高分辨率结构,阐明了GPBAR非经典激活机制以及受体第三个胞内环在受体激活中的重要功能;明确了GPBAR对两亲性配体的识别机制;揭示了GPBAR识别多种胆汁酸的指纹图谱;鉴定了天然胆汁酸结合受体的别构位点;同时还探究了不同配体介导受体下游信号偏向性的结构基础。因此本研究对肝肠轴的信号转导机制研究,以及GPCR的激活过程等都将有广泛的影响。

【99】2020年7月24日,美国桑福德·伯纳姆·普雷比斯医学发现研究所Sumit K. Chanda,香港大学袁国勇及Scripps研究所Arnab K. Chatterjee共同通讯在Nature在线发表题为"Discovery of SARS-CoV-2 antiviral drugs through large-scale compound repurposing"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建立了一个已知药物库,其中包含约12,000个临床阶段或FDA批准的小分子。该研究报告鉴定了抑制病毒复制的100个分子,其中包括21种表现出剂量反应关系的已知药物。其中13种有效浓度可能与患者可达到的治疗剂量相当,包括PIKfyve激酶抑制剂apilimod,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MDL-28170,Z LVG CHN2,VBY-825和ONO 5334。发现MDL-28170,ONO 5334和apilimod拮抗人iPSC衍生的肺细胞样细胞中的病毒复制,并且PIKfyve抑制剂在主要的人肺外植体模型中也显示出抗病毒功效。由于在这项研究中鉴定出的大多数分子已经进入临床,因此这些化合物的已知药理学和人类安全性概况将有助于加速这些药物用于COVID-19治疗的临床前和临床评估。

【100】2020年7月23日,军事医学科学院,清华大学及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等多单位合作,秦成峰,王佑春及Ying Bo共同通讯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A thermostable mRNA vaccine against COVID-19”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开发了脂质纳米颗粒包裹的mRNA(mRNA-LNP),它编码SARS-CoV-2的受体结合域(RBD)作为候选疫苗(称为ARCoV)。肌内免疫ARCoV mRNA-LNPs在小鼠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中引发了针对SARS-CoV-2的强大中和抗体以及Th1偏向的细胞反应。小鼠进行两次剂量的ARCoV免疫可完全抵抗SARS-CoV-2小鼠适应株的攻击。另外,ARCoV以液体制剂生产,可以在室温下保存至少一周。目前正在1期临床试验中评估这种新型COVID-19 mRNA疫苗ARCoV。

【101】2020年7月22日,清华大学李海涛及威尔康奈尔医学院Steven Z. Josefowicz共同通讯在Nature在线发表题为“Histone H3.3 phosphorylation amplifies stimulation-induced transcrip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表明H3.3S31,沿着小鼠巨噬细胞中快速诱导的基因以刺激依赖性方式被磷酸化(H3.3S31ph)。刺激反应性基因的这种选择性标记直接与组蛋白甲基转移酶SETD2结合,后者是活性转录机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弹出”延伸共抑制因子ZMYND11。该研究结果表明专用机制能够实现涉及组蛋白变体H3.3的快速转录,其磷酸化以及染色质调节剂的募集和排出。

【102】2020年7月21日,香港大学Benjamin J. Cowling团队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Serial interval of SARS-CoV-2 was shortened over time by non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的发现可以改善对传动动态的评估,预测未来的发病率,并估计控制措施的影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3)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988876, encodeId=56a119888e683,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502868963bf'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生命科学领域#</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93,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68963, encryptionId=502868963bf, topicName=生命科学领域)],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 createdBy=26a9200, createdName=yangshch, createdTime=Sun Feb 21 19:06:15 CST 2021, time=2021-02-21, status=1, ipAttribution=),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914267, encodeId=a506191426eac,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4b8349356f'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CNS#</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96,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4935, encryptionId=4b8349356f, topicName=CNS)],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 createdBy=c737344, createdName=lg.zhao, createdTime=Wed Nov 11 08:06:15 CST 2020, time=2020-11-11, status=1, ipAttribution=),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439584, encodeId=3e1614395842d,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3d52689512b'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生命科学#</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69,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68951, encryptionId=3d52689512b, topicName=生命科学)],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https://wx.qlogo.cn/mmopen/aLGWoFXAyMbIu3qymFOyheQLjPSX3OUs5GmkyBlcCOwTPIeq3why9NGibxxUqYo6hcx8qZLHZFgNPnBK1yzWeOFpyg2OnWOt0/0, createdBy=fa4716, createdName=zhouqu_8, createdTime=Thu Jul 30 04:06:15 CST 2020, time=2020-07-30, status=1, ipAttribution=)]
  2.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988876, encodeId=56a119888e683,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502868963bf'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生命科学领域#</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93,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68963, encryptionId=502868963bf, topicName=生命科学领域)],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 createdBy=26a9200, createdName=yangshch, createdTime=Sun Feb 21 19:06:15 CST 2021, time=2021-02-21, status=1, ipAttribution=),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914267, encodeId=a506191426eac,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4b8349356f'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CNS#</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96,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4935, encryptionId=4b8349356f, topicName=CNS)],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 createdBy=c737344, createdName=lg.zhao, createdTime=Wed Nov 11 08:06:15 CST 2020, time=2020-11-11, status=1, ipAttribution=),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439584, encodeId=3e1614395842d,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3d52689512b'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生命科学#</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69,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68951, encryptionId=3d52689512b, topicName=生命科学)],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https://wx.qlogo.cn/mmopen/aLGWoFXAyMbIu3qymFOyheQLjPSX3OUs5GmkyBlcCOwTPIeq3why9NGibxxUqYo6hcx8qZLHZFgNPnBK1yzWeOFpyg2OnWOt0/0, createdBy=fa4716, createdName=zhouqu_8, createdTime=Thu Jul 30 04:06:15 CST 2020, time=2020-07-30, status=1, ipAttribution=)]
    2020-11-11 lg.zhao
  3.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988876, encodeId=56a119888e683,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502868963bf'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生命科学领域#</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93,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68963, encryptionId=502868963bf, topicName=生命科学领域)],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 createdBy=26a9200, createdName=yangshch, createdTime=Sun Feb 21 19:06:15 CST 2021, time=2021-02-21, status=1, ipAttribution=),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914267, encodeId=a506191426eac,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4b8349356f'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CNS#</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96,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4935, encryptionId=4b8349356f, topicName=CNS)],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 createdBy=c737344, createdName=lg.zhao, createdTime=Wed Nov 11 08:06:15 CST 2020, time=2020-11-11, status=1, ipAttribution=),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439584, encodeId=3e1614395842d,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3d52689512b'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生命科学#</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69,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68951, encryptionId=3d52689512b, topicName=生命科学)],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https://wx.qlogo.cn/mmopen/aLGWoFXAyMbIu3qymFOyheQLjPSX3OUs5GmkyBlcCOwTPIeq3why9NGibxxUqYo6hcx8qZLHZFgNPnBK1yzWeOFpyg2OnWOt0/0, createdBy=fa4716, createdName=zhouqu_8, createdTime=Thu Jul 30 04:06:15 CST 2020, time=2020-07-30, status=1, ipAttribution=)]

相关资讯

Cell:髓系细胞免疫信号枢纽——TREM2

阿尔茨海默症,肥胖相关的代谢综合症和肿瘤是当今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 最新的研究表明,在这些疾病情况下, TREM2作为病理学诱导的免疫信号枢纽,可响应组织损伤,并进行免疫重塑。

EMBO Mol Med:曾木圣团队等揭示INSL5调控肿瘤糖代谢的分子机制与功能

不同于正常细胞的能量代谢方式,肿瘤细胞能量代谢不但要为肿瘤细胞提供能量,也为其提供生物合成的原料以维持其快速增殖,肿瘤的能量代谢直接决定肿瘤细胞的命运。

Nature Cell Biology:江浩团队揭示AKAP95可通过相分离调控基因剪接和肿瘤生成

癌症常与基因表达紊乱有关, 包括在染色体、转录、mRNA剪接等水平上的调控异常。就像所有细胞内的化学反应,基因表达并非均匀分布在细胞核内,而是在时空上被分隔化了才得以正确进行和调控。

Sci Adv :郭睿联合团队揭示H3.3突变的识别蛋白揭示促进肿瘤发生机制

组蛋白H3是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核小体的主要组成之一,其尾部含有多种组蛋白翻译后修饰,并且参与调控多种生物学过程。近年来,多个科研团队陆续在肿瘤组织中发现组蛋白H3上高频发性“驱动性突变”。

Clin Cancer Res :二甲双胍杀伤肿瘤细胞之前先改造“土壤”

研究表明糖尿病药物二甲双胍在杀伤病人肿瘤细胞之前,已对肿瘤免疫微环境进行重编程改造。在临床试验的基础上,通过食管癌小鼠模型进行了更详细的验证和延伸,并结合细胞实验对二甲双胍编程免疫微环境的机制进行探讨

Cell Stem Cell :王存玉院士团队发现明星分子BMI1的独特作用肿瘤免疫功能

基于PD1阻滞剂的联合疗法已被批准作为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的一线治疗。但是,反应率仍然相对较低,HNSCC患者最终会复发。

Baidu
map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