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预防的新进展
2011-12-06 MedSci原创 MedSci原创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 韩江莉 王贵松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也是老年人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重要原因[1]。 AF的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在小于55岁的人群其发病率为0.1%,而在≥85岁的人群则高达9%以上。AF最严重的常见并发症是动脉血栓栓塞,其中在临床上最明显的栓塞事件是缺血性脑卒中,既可以发生在患者AF初发时,也可以发生在AF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 韩江莉 王贵松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也是老年人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重要原因[1]。 AF的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在小于55岁的人群其发病率为0.1%,而在≥85岁的人群则高达9%以上。AF最严重的常见并发症是动脉血栓栓塞,其中在临床上最明显的栓塞事件是缺血性脑卒中,既可以发生在患者AF初发时,也可以发生在AF患者抗血栓预防治疗过程中。抗凝血药华法林和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ASA)是目前用于AF患者预防脑卒中的主要抗栓药物。调整剂量的华法林和ASA可分别使脑卒中事件降低约60%和20%,华法林比ASA更有效(相对危险减少39%)[2],然而,在多项国际注册研究中均显示只有50%-60%的适合患者接受了华法林抗凝治疗[3,4,5]。华法林应用的局限性促进了研究者们去寻找新的安全、有效且比华法林更方便的抗血栓策略,包括新型抗凝药物和可以减少AF 患者心腔内血栓形成的操作技术。
一、新的抗凝药物
能够预防AF患者血栓栓塞的理想的新抗凝药物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可以口服;2)与食物和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小;3)可预期的剂量效应;4)快速起效:5)不需要常规凝血监测;6)治疗窗较宽等。目前可能满足上述特征的药物研究主要集中在两大类药物:1)凝血酶抑制剂,例如Dabigatran Etexilate(达比加群酯)、Ximelagatran(希美加群)和AZD0837;2)Xa因子抑制剂,其中直接Xa因子抑制剂例如 Rivaroxaban(利伐沙班)、Apixaban、Edoxaban、Betrixaban、YM150等,间接Xa因子抑制剂例如 Idraparinux、Idrabiotaparinux等。
1.凝血酶抑制剂
1.1达比加群酯
达比加群酯是达比加群的前体药物,属非肽类的直接凝血酶抑制剂。于2008年在德国和英国率先上市,目前在全球超过70个国家已经批准临床用于行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预防静脉血栓栓塞。2009年9月美国FDA批准达比加群酯用于非瓣膜性AF患者中风和非中枢神经系统性血栓栓塞的预防。该药申请FDA批准主要依据于长期抗凝治疗随机评估(RE-LY)试验[6],入选了18113例非瓣膜性房颤合并至少1个血栓栓塞主要危险因子的患者,分别比较了达比加群D110组(110 mg每日2次)和D150组(150 mg每日2次)与华法林预防卒中的作用。结果显示,达比加群D150组降低卒中(包括出血性卒中)和栓塞发生率优于华法林组达34% (P<0.001),同时主要出血发生率两组没有显著差异(3.1% vs 3.4%, P=0.31)。达比加群D110组与华法林组相比降低卒中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别(P=0.41),但主要出血发生率低于华法林组(2.7% vs 3.4%, P=0.003)。RELY试验有非常重要的临床实践意义,显示了两个剂量的达比加群均安全、有效,并保持了华法林的临床获益。其中达比加群110mg每日2次方案比华法林更安全,而150mg每日2次方案显著优于华法林。达比加群与华法林相比除了以上优势,还有不需要监测INR,不易受饮食和药物影响,治疗窗宽等优点。
1.2 Ximelagatran(希美加群)
希美加群是直接凝血酶抑制剂中的第一个口服抗凝药物,由英国AstraZeneca公司研发,于2004年在德国首次上市。希美加群是在达比加群之前临床研究最多、最有希望的直接凝血酶抑制剂。然而,安全性的评估显示希美加群在6%的患者身上产生肝毒性,因此该药于 2006年终止使用。
1.3 AZD0837
AZD0837是一种前体药物,口服后在体内可以转化为选择性的、可逆的直接凝血酶抑制剂(AR-H067637),其在非瓣膜病性AF患者中预防卒中和栓塞的II期临床研究目前正在进行。初步结果显示,患者对AZD0837各剂量均有良好耐受性, AZD0837 150和300mg每日1次组相比于AZD0837 450每日1次和200mg每日2次组及华法林组临床有意义的出血发生率低。转氨酶3倍以上的异常升高发生率在各组相似[7]。
2.Xa因子抑制剂
2.1 直接Xa因子抑制剂
2.1.1 利伐沙班
利伐沙班是一种新型的口服Xa因子直接抑制剂,是一种非肽类小分子,可高选择性、可竞争性抑制游离和结合的Xa因子以及凝血酶原活性。于2008年在欧盟获得上市许可,目前已有超过70个国家批准该药物临床应用。ROCKET-AF试验[8]是一项全球多中心研究,纳入14000例非瓣膜性AF伴CHADS2积分至少为2分的患者,比较了利伐沙班20mg每日1次和华法林预防卒中和栓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结果显示,利伐沙班组的卒中和非神经系统栓塞的发生率低于华法林组(RR 0.79,95% CI: 0.66~0.96,非劣效性P<0.001)。安全性方面利伐沙班组的严重出血发生率低于华法林组,而血红蛋白降低≥2g/dL和输血的发生率高于华法林组。
2.1.2 Apixaban
Apixaban是一种口服、可逆性Xa因子直接抑制剂,目前正在进行III期临床试验。ARISTOTLE研究是一项 III期、双盲、随机试验,研究将评价Apixaban 5mg每日2次和华法林在非瓣膜病性AF伴有1个以上卒中危险因子的患者中预防卒中的作用。AVERROES试验研究是关于Apixaban的另一项 III期、随机、双盲试验,比较Apixaban和ASA针对华法林治疗失败或不适合华法林治疗的AF人群预防卒中和栓塞的作用,该研究结果也有望于近期发表。
2.1.3 Edoxaban (DU-176b)
与利伐沙班和Apixaban一样,Edoxaban也是一种口服Xa因子直接抑制剂。在II期安全性研究中,患者被随机分配至4种Edoxaban固定剂量方案(30或60mg,每日1次或2次)中的一组或华法林组,在每日1次方案组,Edoxaban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可与华法林相似。正在进行的III期、多中心、全球性研究(ENGAGE-AFTIMI 48)旨在评价DU-176b和华法林在非瓣膜病性AF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该研究预期在2012年结束。
2.2 间接Xa因子抑制剂
2.2.1 Idraparinux
Idraparinux是一种高效的合成戊多糖,可以通过抗凝血酶间接地抑制Xa因子。由于Idraparinux的血浆半衰期达80小时,可以通过一周1次皮下给药起到预期的抗凝作用。该药经肾脏清除,可以固定剂量给药而且不需要实验室监测。AMADEUS研究比较了 Idraparinux(每周1次给药2.5mg)和华法林在AF合并至少1个卒中危险的患者中预防卒中或栓塞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 Idraparinux的有效性不劣于华法林[9]。但是,研究中发现随着应用时间延长,Idraparinux能够导致大量出血,特别是对于年龄较大、肾功能不全或同时服用ASA的患者,因此AMADEUS研究不得不提前终止。
2.2.2 Idrabiotaparinux
Idrabiotaparinux与Idraparinux结构相似,与抗生物素蛋白(Avidin)有较强而特异性的亲和力,抗生物素蛋白可迅速中和其抗凝活性。BOREALIS-AF试验是正在进行的Idrabiotaparinux III期临床研究,入选9600例非瓣膜病性AF患者,评价每周皮下给药Idrabiotaparinux(3mg,根据年龄和肌酐清除率调整剂量)与华法林对比预防AF患者卒中和栓塞事件的作用,该研究预期2011年得到结果。
二、左心耳闭塞术/结扎术
在非瓣膜病性AF患者中,绝大多数血栓位于左心耳(Left Atrial Appendage,LAA),这是因为颤动的LAA正好是个盲袋,容易血流淤滞而形成血栓。因此,通过外科和经导管技术摘除或闭合LAA可降低AF患者卒中的危险,目前正在进行临床或临床前评估的技术方法主要有三种:1)外科开胸手术,通常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或瓣膜手术中同时进行LAA摘除。2)经心外膜技术,是比较新而有潜力的方法,接近外科方法但属于内科操作。3)经导管技术,在技术上要求更少,目前有较多的装置正在评价中。
1.外科技术
外科技术通常是在CABG术或瓣膜手术中进行LAA摘除或结扎,目前仅有限的资料显示这种技术可以减少卒中发生率。
2.经心外膜技术
Aegis系统是一种经皮装置,由1个带整合电极(用于在透视下识别LAA)的“抓捕器” 和1个结扎器(线圈)组成。在临床前研究中已经成功地将6只狗结扎了LAA[10]。另一种由经皮系统运送的硅树脂带用于15只狗LAA闭塞术全部成功[11]。目前,尚无关于上述技术在AF患者中降低卒中危险的评价。
3.经导管技术
基于微创的经皮导管技术的闭塞LAA的有利之处在于是介入专家所熟悉的技术,而且应用TEE可以直接在导管室评价LAA闭塞程度。对两种专门装置(PLAATO 和 WATCHMAN系统)的初步研究已经完成,两个装置均经导管通过穿间隔置于LAA。另外,Amplatzer房间隔封堵器也可以置入LAA,有一项小型研究对其进行了评价[12]。
3.1 PLAATO 系统
PLAATO系统是第一个为LAA闭塞设计的装置并用于有华法林治疗禁忌证的患者。该装置是一个可以自己扩张的、被覆聚四氟乙烯的镍钛合金笼。Ostermayer等[13]于2005年发表了关于PLAATO 系统欧洲和北美预期可行性研究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在111例患者中LAA成功闭塞108例,随访5年,年卒中/TIA发生率为3.8%,而用CHADS2¬积分预期的发生率为6.6%。
3.2 WATCHMAN装置
WATCHMAN装置是一个可以自己扩张的、末端开放的镍钛合金笼,装置体部被覆可渗透的聚四氟乙烯膜。PROTECT AF是一项前瞻、随机、对照试验,评价 WATCHMAN 装置比较华法林治疗的非劣效性[14]。入选患者为非瓣膜病性AF患者,CHADS2 积分≥1 并且没有华法林治疗禁忌证。复合一级有效性终点包括缺血或出血性卒中、心血管或不能解释的死亡、系统性栓塞;复合一级安全性终点包括严重出血和操作相关并发症。共408例患者接受WATCHMAN 装置治疗,241例患者接受华法林治疗。ITT分析的复合一级有效性终点无显著差异(RR 0.62);但是,复合一级安全性终点不利于装置组(RR 1.69)。对照组与装置组相比有较高的主要出血或出血性卒中发生率。
总之,已经有很多大规模研究显示了新型口服抗凝剂在非瓣膜病性AF患者卒中预防的优越之处。随着达比加群、利伐沙班这些药物在临床应用逐渐增多,我们期待更多证据证实它们长期应用的安全性。目前的研究提示,各种LAA闭塞技术有可能降低AF患者卒中的危险,给不能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提供了治疗的机会,但仍需要更大规模、设计更规范、更接近临床实际的研究来证实这些技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 Wolf PA, Abbott RD, Kannel WB. Atrial fibrillation a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stroke: the Framingham Study. Stroke. 1991;22(8):983-988.
- Hart RG, Pearce LA, Aguilar MI. Meta-analysis: antithrombotic therapy to prevent stroke in patients who have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Ann Intern Med. 2007;146(12):857-867.
- Nieuwlaat R, Capucci A, Lip GY, Olsson SB, Prins MH, Nieman FH, Lopez-Sendon J, Vardas PE, Aliot E, Santini M, Crijns HJ. Antithrombotic treatment in real-life atrial fibrillation patients: a report from the Euro Heart Survey on Atrial Fibrillation. Eur Heart J. 2006;27(24):3018-3026.
- Hylek EM, D'Antonio J, Evans-Molina C, Shea C, Henault LE, Regan S. Translating the results of randomized trials into clinical practice: the challenge of warfarin candidacy among hospitalized elderly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Stroke. 2006;37(4):1075-1080.
- Waldo AL, Becker RC, Tapson VF, Colgan KJ.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a high risk of stroke are not being provided with adequate anticoagulation. J Am Coll Cardiol. 2005;46(9):1729-1736.
- Connolly SJ, Ezekowitz MD, Yusuf S, Eikelboom J, Oldgren J, Parekh A, Pogue J, Reilly PA, Themeles E, Varrone J, Wang S, Alings M, Xavier D, Zhu J, Diaz R, Lewis BS, Darius H, Diener HC, Joyner CD, Wallentin L. Dabigatran versus warfarin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N Engl J Med. 2009;361(12):1139-1151.
- Lip GY, Rasmussen LH, Olsson SB, Jensen EC, Persson AL, Eriksson U, Wahlander KF. Oral direct thrombin inhibitor AZD0837 for the prevention of stroke and systemic embolism in patients with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a randomized dose-guiding, safety, and tolerability study of four doses of AZD0837 vs. vitamin K antagonists. Eur Heart J. 2009;30(23):2897-2907.
- Rivaroxaban-once daily, oral, direct factor Xa inhibition compared with vitamin K antagonism for prevention of stroke and Embolism Trial in Atrial Fibrillation: rationale and design of the ROCKET AF study. Am Heart J.159(3):340-347 e341.
- Armaganijan L, Eikelboom J, Healey JS, Morillo CA. New pharmacotherapy for stroke prevention in atrial fibrillation: update 2010. Adv Ther. 2009;26(12):1058-1071.
- Bruce CJ, Stanton CM, Asirvatham SJ, Danielsen AJ, Johnson SB, Packer DL, Friedman PA. Percutaneous epicardial left atrial appendage closure: intermediate-term results. J Cardiovasc Electrophysiol.22(1):64-70.
- McCarthy PM, Lee R, Foley JL, Phillips L, Kanayinkal T, Francischelli DE. Occlusion of canine atrial appendage using an expandable silicone band. J Thorac Cardiovasc Surg.140(4):885-889.
- Meier B, Palacios I, Windecker S, Rotter M, Cao QL, Keane D, Ruiz CE, Hijazi ZM. Transcatheter left atrial appendage occlusion with Amplatzer devices to obviate anticoagulation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Catheter Cardiovasc Interv. 2003;60(3):417-422.
- Ostermayer SH, Reisman M, Kramer PH, Matthews RV, Gray WA, Block PC, Omran H, Bartorelli AL, Della Bella P, Di Mario C, Pappone C, Casale PN, Moses JW, Poppas A, Williams DO, Meier B, Skanes A, Teirstein PS, Lesh MD, Nakai T, Bayard Y, Billinger K, Trepels T, Krumsdorf U, Sievert H. Percutaneous left atrial appendage transcatheter occlusion (PLAATO system) to prevent stroke in high-risk patients with non-rheumatic atrial fibrillation: result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multi-center feasibility trials. J Am Coll Cardiol. 2005;46(1):9-14.
- Holmes DR, Reddy VY, Turi ZG, Doshi SK, Sievert H, Buchbinder M, Mullin CM, Sick P. Percutaneous closure of the left atrial appendage versus warfarin therapy for prevention of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a randomised non-inferiority trial. Lancet. 2009;374(9689):534-542.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Your post has lietfd the level of debate
147
#卒中预防#
56
#心房#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