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媚曾多次辟谣患红斑狼疮,红斑狼疮新型治疗方法或可使其不再是“不死的癌症”
2023-12-12 网络 网络 发表于上海
12月11日晚,“周海媚”突然冲上热搜,有网友爆料港星周海媚因疾病红斑狼疮离世。
12月12日下午,港星周海媚正式被其工作室官宣:因病去世。
陪伴我们许久的一代影视女神,就此香消玉殒。遗憾的同时,外界也在搜索其免疫力低下的原因,会不会是因为红斑狼疮(免疫功能紊乱)。
此前,周海媚曾在访谈中否认患有红斑狼疮,澄清自己是有血小板过低症。
一时间,系统性红斑狼疮这一经典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引发网友关注。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属于自身免疫病,好发于 15~45 岁育龄女性,男女发病比例为 1∶7~1∶9。患者体内免疫耐受异常,干扰机体正常的免疫应答,对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以及补体系统均会造成影响,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风湿免疫病中发病机制最为复杂、多脏器受累最为突出、临床异质性最强、且患者人数占比最高的一类疾病。我国SLE的患病率为30~70/10万,居世界第二位,估算我国有100万SLE患者。
目前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水平如何?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水平在国内外都越来越高。根据国际上的报道,从1982年到2019年,能够达到停药后症状且血液检查指标都保持正常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比例升高了13.5%;从2014年到2019年,能够达到在药物治疗下无临床症状且血液检查指标达到正常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比例升高了20.8%。
在最近的5年间,国际上有报道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在治疗1年后,症状和血液检查指标达到正常的比例升高至42.4%~88%,治疗5年后还能保持无症状且血液检查指标正常的患者比例是21.1% ~70%。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常规治疗手段
SLE发病原因极为复杂,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易感基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是SLE发病的重要因素。目前,对于SLE的治疗,难以精准靶向治疗,易诱发感染、肿瘤等多种不良后果。
目前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抗疟药、传统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和中成药五大类。然而,尽管患者的10年生存率已升至目前的89%,皮质醇和常规免疫抑制剂治疗长期使用的严重副作用及其他治疗干预措施的效果有限,使得25-30年后的存活率呈断崖式下降,仅为30%。即使患者存活下来,常规治疗带来的副作用,如骨质流失、器官损伤和肥胖症等,也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或可为患者带来更大获益
2022年1月在《中华风湿病学》杂志第26卷第1期上发表的《异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专家共识》明确表示:
多项临床研究已证实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安全且有效。目前全世界约有 1500多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接受了间充质干细胞治疗。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重症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有效率达60%,使重症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5年病死率从原来的35%-45%下降至16%,且迄今为止未观察到移植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
充质干细胞治疗的适应症:异体MSC对难治性SLE患者的治疗安全有效,尤其对LN、血液系统损害、皮肤溃疡、弥漫性肺泡出血等合并症疗效显著。因此,中重度SLE,尤其是有肾脏、血液、肺脏、皮肤等器官累及的活动性SLE患者,是异体MSC治疗的适应证。
间充质干细胞临床治疗红斑狼疮的作用机制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机制为通过调节各种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的功能,纠正免疫失衡,诱导免疫耐受,组织修复,从而达到受累器官功能的改善和病情的缓解。
1、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强大的免疫调节特性,能够纠正SLE这一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失衡的免疫系统。MSCs剂量依赖性地抑制狼疮T细胞的G1/S期转化和增殖,促进调节性T细胞(Treg)、抑制辅助性T细胞17(Th17)的生成来间接调控T细胞功能;MSCs促进狼疮患者外周血耐受性CD1c+树突状细胞增殖并抑制其凋亡;MSCs通过MMPs剪切修饰自分泌的CCL2而抑制B细胞活化。
2、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强大的分化与修复受损组织的能力,当MSCs注射到SLE患者体内时,炎症或者受损部位就会发出“求救信号”来吸引MSCs,使其向这些部位聚集,而后在特定环境的刺激下,MSCs可通过诱导分化,以及分泌一些细胞因子等来促进受损组织的内源性修复。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安全性评价
综合已报道的关于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其他疾病的临床数据,目前间充质干细胞在临床应用中尚未见严重不良事件。安全性评价包括短期和长期评价。目前报道最多的是输注相关不良反应,少部分患者可在输注时出现一过性轻度不良反应,一般为自限性,不需要特殊处理。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经异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后随访6年,未发现与间充质干细胞输注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
CAR-T疗法成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新方法
2021年8月5日,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FAU)风湿病学和免疫学系主任 Georg Schett 教授等人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上发表了题为:CD19-Targeted CAR T Cells in Refractory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的临床研究论文。
研究团队对一名患有严重系统性红斑狼疮的20岁女性患者进行了 CAR-T细胞治疗,该疗法让她的病情很快得到缓解,且没有明显副作用。
该患者也成为了世界上首个接受 CAR-T 细胞治疗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虽然只是一名患者,但这项试验结果显示,CAR-T疗法反应迅速,患者症状迅速消退,患者可以说是“完全康复”了,并且已经四个多月无需治疗了。
2022年9月15日,Georg Schett 教授团队等再次于 Nature 子刊 Nature Medicine 上发表了题为:Anti-CD19 CAR T cell therapy for refractory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的研究论文。
在这篇最新论文中,研究团队报告了另外5名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经 CAR-T 细胞治疗后,所有患者病情得到改善,在长达17个月的随访中未出现复发,并且均实现了无药物缓解。
利用CAR-T疗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项新兴的治疗方法,以往CAR-T疗法,是通过体外改造T细胞,使其带上能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表面抗原的抗体,从而实现对肿瘤细胞的精准攻击。
而CAR-T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这一试验中,通过将T细胞进行体外改造,带上能特异性识别“叛变”B细胞的抗体,而后将改造后的T细胞进行回输。结果让人惊喜,CAR-T治疗对多名患者的治疗均有明显效果,且后续随访均无复发。
曾经,我们谈“狼”色变,面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只有无可奈何和深深的恐惧。但医学的进步让我们看到了难治性疾病被治愈的可能,相信未来各种治疗手段可以让系统性红斑狼疮摘掉“不死的癌症”的帽子。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谢谢分享
61
我发小就这个病走的,才刚满30岁
64
这种治疗只有国外有吗
52
学习了,谢谢分享
82
#红斑狼疮#
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