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民教授首谈60MHz IVUS:血管内超声在冠脉介入诊疗中的前世今生
2020-09-25 《门诊》杂志 门诊新视野
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VUS)系统于1971年,由Bom等人完成设计,并由Paul Yock等人在1988年第一次记录了人体动脉的血管内超声图像。、
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VUS)系统于1971年,由Bom等人完成设计,并由Paul Yock等人在1988年第一次记录了人体动脉的血管内超声图像。此后几十年来,IVUS不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该技术在临床中推广、普及,指导广大临床医师的介入治疗,对介入治疗领域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王伟民教授作为国内腔内影像学领域的先锋人物,同时也是国内第一批临床应用IVUS的代表,《门诊》杂志特邀王伟民教授,结合IVUS领域最新进展,畅谈IVUS在介入诊疗中的前世今生。
作为我国IVUS领域的先锋人物,第一次接触IVUS是在什么时候?对于IVUS初学者,有何建议?
第一次接触到IVUS是在1997年,当时国内开展这项技术的医院较少,我院就是致力于开展这项技术的医院之一,但是当时并没有将IVUS作为介入术中的常规检查手段,所以第一例病例只是一个简单病变。而真正开始了解IVUS,则是1998年在德国埃森大学进修期间,碰巧遇到了当时还未回国的葛均波院士。德国开展IVUS时间比较早,也就是在进修期间,才真正去了解了IVUS技术,参与到他们的临床工作中去,并且掌握了如何利用IVUS判断、指导介入治疗,根据IVUS结果制定合理的治疗策略。
记忆中最开始接触的IVUS是30MHz,随后不断更新迭代,一直到今天的60MHz,IVUS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临床医师不断学习、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术者之间的相互交流,更重要的是临床实践的积累,现在通过IVUS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病变细节,我们中心开展IVUS的病例也越来越多,包括左主干病变、钙化病变、临界病变等临床常见病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认识到,基于影像学的判断与术者操作技术同样重要,需要术者不断学习提高,不仅仅要掌握基本的影像学知识,同时,针对一些特殊的影像学结果,也要去了解掌握。
IVUS指导对PCI治疗具有怎样的积极意义?全新OCHD(60MHzIVUS)为术者带来了哪些便利,为患者带来了怎样的临床获益?
当前,我国是一个PCI大国,PCI病例数位居世界第一,如何进一步提升PCI治疗效果,优化PCI治疗,是我国冠脉介入医师面临的首要问题。而优化PCI治疗则离不开腔内影像学的指导,术者不仅仅要做IVUS,更要借助IVUS加深对病变的了解,如钙化、夹层、狭窄程度、心肌桥等,这也是腔内影像学技术带给我们最重要的信息。通过腔内影像学指导,不仅可以提高术者对病变的了解,还可以指导治疗策略的制定,对优化PCI治疗、患者预后以及长期随访都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全新OCHD(60MHzIVUS)评价LAD
目前临床常用的腔内影像学工具中,40MHz的IVUS穿透力较强,但分辨率受到一定限制,一些微小病变难以发现,但全新OCHD(60MHzIVUS)分辨率显着提升,且保持了较强的穿透性,可以发现更多的细节问题,让术者看到更多以前40MHz的IVUS看不到的细节。我院也引进了两台壁挂式OCHD(60MHzIVUS),不仅大大节约了导管室的空间,同时减少了X射线对医护人员的危害。新系统操作简单,容易掌握,在临床应用中我们也发现,新一代的60MHzIVUS并未降低其穿透力强的优点,同时为术者展现了更多病变细节,对病变的判断提供了更多、更细致的影像学信息。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壁挂式IVUS
作为我国介入治疗领域的先驱,如何看待该领域的未来发展?
作为一名冠脉介入医师,首先要对患者负责,让患者拥有更好的预后是所有冠脉介入医师最终目标。我国作为一个PCI大国,PCI治疗质量与腔内影像学的支持息息相关,如果没有腔内影像技术,则很难进一步提升PCI治疗质量,所以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术者更加重视腔内影像学的临床应用。而IVUS作为目前循证依据最多,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腔内影像学技术,未来一定能够给更多术者提供更准确的血管病变信息,优化PCI治疗,为患者带来更好的预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介入诊疗#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