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ke:值得重视——频发房早隐源性卒中后心房颤动的检出率有关
2024-03-07 MedSci原创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在隐源性卒中患者中,PAC的频率与房颤的检出率呈剂量依赖关系。
隐匿性心房颤动(AF)隐匿性心房颤动(房颤)是指无典型临床症状、无确切房颤病史,但可通过心电监测技术检出的房颤。隐匿性房颤占总体房颤的15%~40%,是隐源性卒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本研究探讨了使用插入式心脏监护仪(ICM)检测隐源性卒中患者的房性早搏(PAC)频率与房颤检测之间是否存在剂量依赖关系,相关结果发表在stroke杂志上。
来自大阪大学医学研究生院神经内科的Kenichi Todo教授团队招募了 2016 年 10 月-2020 年 9 月期间在日本 8 个卒中中心接受 ICM 植入术的隐源性卒中患者。根据 24 小时 Holter ECG 上的 PAC 计数将患者分为 3 组:≤200(L 组)、>200 至≤500(M 组)和>500(H 组)。作者将整个监测期间房颤发作累计持续时间的中位数以上定义为高房颤负荷。使用对数秩趋势检验和 Cox 比例危险模型评估了 PAC 频率与房颤检出率的关系,并使用逻辑回归模型评估了 PAC 频率与高房颤负荷的关系,同时对年龄、性别和 CHADS2 评分进行了调整。
结果显示,在 纳入的417 名患者中分析了 381 名有 Holter ECG 和 ICM 数据的患者。中位年龄为 70 岁(四分位数间距为 59.5-76.5),246 名患者(65%)为男性,ICM 记录的中位时间为 605 天(四分位数间距为 397-827 天)。在 PAC 更频繁的组别中,ICM 检测到的新发房颤率更高(L 组 [n=277] 为 15.5%/年,M 组 [n=42] 为 44.0%/年,H 组 [n=62] 为 71.4%/年;对数秩趋势 P<0.01)。与 L 组相比,M 组和 H 组房颤检出的调整后危险比分别为 2.11(95% CI,1.24-3.58)和 3.23(95% CI,2.07-5.04),而 M 组和 H 组高房颤负荷的调整后几率比分别为 2.57(95% CI,1.14-5.74)和 4.25(2.14-8.47)。
由此可见,在隐源性卒中患者中,PAC的频率与房颤的检出率呈剂量依赖关系。未来需要对隐源性卒中患者合并隐匿性房颤进行筛查、确诊和治疗,以有效提高卒中的病因诊断。
参考文献:
Higher Frequency of Premature Atrial Contractions Correlate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Detection after Cryptogenic Stroke. Stroke. 2024;0. https://doi.org/10.1161/STROKEAHA.123.044813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心房颤动# #隐源性卒中#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