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O:三代EGFR抑制剂Lazertinib(拉泽替尼)治疗肺癌脑转移颅内无进展生存期达28.2个月!
2023-10-29 MedSci原创 MedSci原创 发表于威斯康星
在中枢神经系统转移患者中,与吉非替尼相比,拉泽替尼显著改善颅内PFS,具有更持久的反应和可耐受的安全性。这表明拉泽替尼有可能改善EGFR突变的NSCLC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预后。
拉泽替尼是韩国柳韩洋行(Yuhan)研发的第三代EGFR-TKI,韩国之外的权益已转让给美国强生旗下的杨森制药。2021年1月18日,韩国食品药品管理局(MFDS)批准拉泽替尼用于既往接受过EGFR-TKI治疗的EGFR T790M突变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患者的治疗。
拉泽替尼在具有激活EGFR突变、T790M突变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具有强活性。由于这种药物的不良反应(AEs)发生率较低,如皮疹和腹泻,拉泽替尼被认为可以与其他抗EGFR抑制剂联合使用。
2023年10月23日,国际著名肿瘤学期刊《胸部肿瘤学杂志》(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在线发表了第三代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拉泽替尼(Lazertinib)对比吉非替尼治疗EGFR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中枢神经系统(CNS)转移患者的疗效数据。
在这项随机、双盲、多中心的III期LASER301研究中,旨在评估拉泽替尼一线治疗EGFR突变(外显子19缺失或L858R)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这些患者之前没有接受过任何针对NSCLC的治疗。
该研究的亚组分析纳入了LASER301研究中在研究基线时可测量和/或不可测量脑转移的患者。该分析的主要终点是由盲法独立中央审查(BICR)和研究者评估的颅内无进展生存期(iPFS);其他终点包括颅内客观缓解率(iORR)、颅内疾病控制率(iDCR)和颅内反应持续时间(iDOR)。
在这项研究的393例患者中,283例先前确诊或疑似脑转移的患者进行了基线脑扫描评估。86例基线时发现脑转移的患者符合此分析条件(45例接受拉泽替尼治疗,41例接受吉非替尼治疗)。其中,33例至少有一种可测量的中枢神经系统病变(18例接受拉泽替尼治疗,15例接受吉非替尼治疗),而53例只有不可测量的病变(27例接受拉泽替尼治疗,26例接受吉非替尼治疗)。
在颅内全分析集中,除了拉泽替尼组中65岁及以上的患者比例较大(58% VS 32%)外,治疗组之间的人口学和基线疾病特征总体上是平衡的。外显子19缺失和L858R突变在每个治疗组中分别占56%和44%。大多数患者基线时有1~3个脑病变。
研究结果显示,拉泽替尼组 VS 吉非替尼组的中位颅内PFS为28.2个月 VS 8.4个月。与吉非替尼组相比,拉泽替尼组的颅内ORR数值更高(94.4% VS 73.3%);颅内DCR率相似(94.4% VS 93.3%)。
图 2 iFAS 中 BICR 的颅内疗效结果,包括 (A) iPFS、(B) iDoR 和 (C) CNS 进展的累积发生率。 BICR,盲法独立中央审查; CI,置信区间; CNS,中枢神经系统; HR,风险比; iDoR,颅内反应持续时间; iFAS,颅内全分析集; iPFS,颅内无进展生存期; NR,未达到。
拉泽替尼组达到颅内反应的中位时间为5.6周,而吉非替尼组为5.9周。拉泽替尼组 VS 吉非替尼组的的中位颅内DOR为尚未达到(NR) VS 6.3个月。在6个月和12个月时,估计分别有84.4%和73.9%的拉泽替尼组患者和50%和40%的吉非替尼组患者仍有反应。
与基线相比,在拉泽替尼组的病灶大小的中位(范围)最佳变化百分比为-57%(-100%至-38.9%);而在吉非替尼组这一比例为-47%(-100%至-1.8%)。
在安全性分析集中,两个治疗组(拉泽替尼组和吉非替尼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总体上相似,并且与LASER301总体研究人群中观察到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
拉泽替尼组最常报告的不良事件(AE)包括:感觉异常(51%)、瘙痒(31%)、皮疹(29%)和贫血(29%);而吉非替尼组最常报告的AE为皮疹(29%)、腹泻(29%)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29%)。
这样研究表明,在中枢神经系统转移患者中,与吉非替尼相比,拉泽替尼显著改善颅内PFS,具有更持久的反应和可耐受的安全性。这表明拉泽替尼有可能改善EGFR突变的NSCLC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预后。
原始出处:
Central Nervous System Outcomes of Lazertinib Versus Gefitinib in EGFR-Mutated Advanced NSCLC: A LASER301 Subset Analysis.J Thorac Oncol. 2023 Oct 16:S1556-0864(23)00737-2. doi: 10.1016/j.jtho.2023.08.017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