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一:中国房颤抗凝治疗的现状与未来
2014-07-03 胡大一 中国医学论坛报
心房颤动 ( 房颤 ) 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房颤患者心房血流减慢,易产生涡流,凝血物质在左心耳聚集形成静脉样血栓,血栓脱落后随血流到脑部,形成缺血性卒中。和非房颤患者相比,房颤患者卒中的发生风险增高 5 倍,15%~20% 的卒中由房颤导致,而房颤患者卒中年发生率约为 3%~4%。房颤所致的卒中危害严重,其在 1 年内增加死亡率和致残率近 1 倍,复发风险更是增加 4.
心房颤动 ( 房颤 ) 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房颤患者心房血流减慢,易产生涡流,凝血物质在左心耳聚集形成静脉样血栓,血栓脱落后随血流到脑部,形成缺血性卒中。和非房颤患者相比,房颤患者卒中的发生风险增高 5 倍,15%~20% 的卒中由房颤导致,而房颤患者卒中年发生率约为 3%~4%。房颤所致的卒中危害严重,其在 1 年内增加死亡率和致残率近 1 倍,复发风险更是增加 4.7 倍。
抗凝治疗是房颤卒中预防的核心策略。《2012 年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2 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房颤指南》、《2012 ESC 房颤管理指南》等均推荐房颤患者应该进行抗凝治疗。
我国房颤抗凝现状—不容乐观
GARFIELD 研究中国亚组数据
GARFIELD 研究为一项前瞻性伴部分回顾性多中心观察性注册研究,纳入 19 个国家 540 个医疗机构的 10 614例新诊断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其中中国地区共纳入 805 例患者。中国亚组数据显示 : CHADS2 ≥ 2 分的患者超过50%,即至少超过一半的患者应进行抗凝治疗 ;CHA2DS2-VASc ≥ 2 分的患者接近 80%,应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比例更高,而中国中高危患者中不足 1/3接受抗凝治疗,超过 1/2 的中高危房颤患者接受抗血小板治疗,近 1/5 的中高
危房颤患者未接受任何抗凝治疗 ;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房颤患者抗凝治疗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 :使用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比例不断增加。
CRAF 研究结果
总体来看,我国房颤患者接受抗凝治疗的现状不够理想。我国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率低,尤其中高危患者的抗凝治疗严重不足,接受 VKA 治疗的患者 I NR 达标率低,而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率高。
导致我国抗凝治疗率低的原因,主要是医生和患者的抗凝意识不足,担心出血风险,基层医院 I NR 监测不方便,还有华法林存在诸多局限性,抗血小板药物的错误使用等。针对目前我国房颤患者抗凝不足的现状,改善抗凝治疗的措施包括 :提高医生和患者的抗凝意识,普及 I NR 监测,使用NOACs。
房颤所致的卒中危害严重,具有很高的死亡率、致残率和复发率。抗凝治疗是房颤卒中预防的核心策略,且各大指南均推荐房颤患者接受抗凝治疗。我国中高危房颤患抗凝治疗率低,需要通过 CHADS2 评分鉴别中高危患者,积极进行抗凝治疗。 因此结合我国抗凝现状,提高医生和患者的抗凝意识,明确抗凝的风险获益并使用 CHADS2 评分进行卒中风险分级,从而改善抗凝意识和患者对抗凝的认识。
我国基层医院 INR 监测不方便,是导致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不足的一大原因。我国接受抗凝治疗的人群基数比较大,但应用 POCT(point-of-care test,现场即时监测 ) 监测 I NR 的人数很少。应用 POCT 只需患者的一滴指血,即刻就能报告结果,操作方便、快速、准确,有利于抗凝的系统管理或自我管理,并能提高患者抗凝治疗的依从性、优效性和安全性。所以,普及 POCT 是改善我国抗凝现状的一大措施。
总结
房颤所致卒中危害严重,抗凝治疗是房颤卒中预防的核心策略。目前我国的抗凝治疗现状并不理想。针对我国抗凝现状,需要采取积极措施,提高医生和患者的抗凝意识,并普及 POCT 监测INR,并优先使用 NOACs 等,从而改善我国的抗凝现状。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房颤抗凝#
57
#胡大一#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