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举国体制,日本靠这样的诺奖战略本世纪已得奖15次
2016-10-04 佚名 医疗焦点
昨天,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开面纱,日本分子细胞生物学家、京都工业大学大隅良典因其在自噬性溶酶体方面做出的贡献而摘得桂冠,并获得奖金800万瑞典克朗,约合625万人民币。至此,包括大隅良典在内,已经有25名日本或日本裔学者获得诺贝尔奖,包括11项物理奖、7项化学奖和4项生理学或医学奖。在过去15年间,平均每年一人获得诺奖。可以说,进入新世纪后,日本科学家获得诺奖已呈现“井喷”之势,形
昨天,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开面纱,日本分子细胞生物学家、京都工业大学大隅良典因其在自噬性溶酶体方面做出的贡献而摘得桂冠,并获得奖金800万瑞典克朗,约合625万人民币。
至此,包括大隅良典在内,已经有25名日本或日本裔学者获得诺贝尔奖,包括11项物理奖、7项化学奖和4项生理学或医学奖。在过去15年间,平均每年一人获得诺奖。可以说,进入新世纪后,日本科学家获得诺奖已呈现“井喷”之势,形成一种独特的日本现象。
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去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我国本土科学家获得诺奖零的突破。但如何从零的突破,到形成获得诺奖的井喷之势,我国得学习和借鉴日本发展学术研究的经验。
注重基础研究
早稻田大学创造理工学研究科教授森康晃接受采访时曾说过,早在明治维新前的江户时代,日本就奠定了重视基础研究的传统,并培育了很多人才。虽然当时日本没有西方的产业革命,但在数学等领域却一直在进行独自研究,而且通过唯一允许通商的荷兰接触了西方近代科学。
森康晃说,日本科学家能获诺贝尔奖,是由于知识的长期积累,是通过基础研究积累、大力培育人才获得的,并非一朝一夕。日本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全都是东京大学、京都大学、东京工业大学等赫赫有名的国立大学毕业,很多人还获得了博士学位,这些大学多属于研究型大学,本身就重视基础研究。这次获奖的大隅良典就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如今是东京工业大学教授。
大隅良典
东京理科大学知识产权战略副教授平塚三好说,日本大学的基础研究有保障,可以研究那些在10年、20年后可能大有用武之地的课题。日本国立大学的教学经费全部由政府提供,但学术研究却不受日本政府控制,教授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题进行基础研究,即使短期看来,这样的研究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
举国体制保证科研经费
日本政府在2001年的第二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提出,要在50年内拿30个诺贝尔奖,离2001年才过去15年,而日本迄今为止已经拿到25个诺奖。这样的成果与充足的科研经费分不开。
二战后,日本以科技作为立国之本,举全国之力投巨资进行科技创新。作为文部科学省外围机构的“日本学术振兴会”负责制定具体科学研究项目的,其掌管的“科学研究费”是日本最大规模的竞争性申请类科研费,占日本政府全部竞争性科研费的六成以上,是当前日本科研经费最重要的来源之一。
森康晃说,日本政府向大学和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等公立研究机构提供研究开发经费。日本学术振兴会制定的《科学研究费补助金公开招募要领》,涵盖人文社会、理工、生物等几乎所有科技领域,并详细列出了研究项目、研究年限、招募人员资格和办法,研究资金使用方法等。经费金额从 500 万日元到2亿日元不等,对于重点项目则不设上限。
日本学术振兴会的科研费预算安排纳入日本政府5年一度的“科学技术基本计划”。研究人员能够从大学、企业或国家获得充足的研究经费,这是能够安心进行研究的物质保障。
此外,日本自1957年开始就创办了学生科学奖,鼓励和引导青少年学生去探索研究。
传统重视教育
日本向来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实际上,在江户时代末期(1867年),江户(现东京)成年男性市民的识字率就达到70%以上,远远超过伦敦的20%和巴黎的不到10%,令欧美人为之惊异。当时,甚至日本最偏僻的农村也维持着非常高的识字率。
二战后,日本通过立法实现了教育均一化,偏僻乡村都拥有和大城市同等的教学设施和师资。可以说,日本重视教育的传统,家庭内重视读书的氛围,从小就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为以后投身科研打下了基础。
而在科研领域,这种传统表现为研究人员把学术放在首位。走访日本名牌大学便可以发现,包括著名国立大学在内,发现建筑都很朴素甚至简陋。可以说,日本的大学重视的不是“大楼”而是“大师”,而能够出大师,与保持“学问第一”的氛围密不可分。
东京大学
师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自然科学,尤其是基础物理学,仅仅依靠严谨扎实的作风是很难做出诺贝尔奖级别的成就的,优秀的指导老师,良好的团队协作,一流的设备,都是很重要的。
顶级科研项目是有传承的,经常是诺奖老师带出诺奖学生,牛逼的实验室出可能反复出现诺奖。而日本物理学科的11位获奖者, 也在很大程度上恰恰说明了这个道理。
东京大学宇宙线研究所获奖情况
自我反思与质疑
前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籍日裔学者中村修二,就对日本的研究环境提出了批评。他称“在日本,研究者就像业务员一样,即使取得好的研究成果,也只是奖金会增加而已”。他同时批评称“日本(学术研究领域)没有自由”,要求日本改善研究环境。
另外,《朝日新闻》在报道前年获得物理学奖的3位科学家时,指出获奖的3名研究者的主要研究成果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当时日本的科研经费以每年10%至20%的增幅迅速增长,但从2000年开始日本的科研经费投入再无明显增长。
他们的担心并不是没有道理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得奖周期特别长,得奖工作的实现年份与最终得奖的年份之间平均要间隔17年。而近年来,日本财政吃紧,科研投资减少,日本科研能力、论文数质量上都开始了不同程度的滑坡。很多学者对于日本科研的未来表示了担忧。
只有直面我国学术面对的问题,给学者更多的自由空间,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完善基础教育体制,不断反思与质疑,我国的一流成果才会呈井喷之势。
本文整理自南方都市报、留学那些事儿、钛媒体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只有直面我国学术面对的问题,给学者更多的自由空间,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完善基础教育体制,不断反思与质疑,我国的一流成果才会呈井喷之势
78
#日本#
48
#诺奖#
60
本质不改变,即使科研经费在充足也是徒劳!!
67
制度是一个门槛
69
但是日本人这些或者逗比讲成果的都是在两千年之前,并不是在两千年之后
61